本网讯 (通讯员 李晨/文 吴子欣/图) 1月5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翻译研究的发展:问题与前景”的学术报告。外国语学院教师代表、部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报告会在外语楼115报告厅举行,外国语学院院长孙志永主持。
孙志永对胡开宝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胡教授的研究方向及主要科研成果。
胡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大语言模型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从基于概率统计方法到基于神经网络的转变;随着Google公司的Transformer模型和OpenAI的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推出,翻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些模型不仅可以处理更复杂、更丰富的信息,也可以提供更为多样化、更加有用的服务。
胡教授详细阐述了大语言模型的三大主要特征:生成式特性、交互式特性和多功能特性。生成式特性使模型能够产出创造性的文本;交互式特性强调模型与用户间的动态、灵活交流;而多功能特性则揭示了模型在多种应用场景下的广泛适用性。
胡教授强调,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不仅改变了翻译研究的对象——即翻译主体与翻译文本的属性,还引发了关于翻译伦理、译者主体性及译者风格、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等问题的讨论。同时,它也促使翻译研究方法趋于数据化、可视化,并对翻译教学主体、模式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鼓励大家既要拥抱新技术,同时也要保持审慎态度,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翻译的本质和价值。
胡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加深了我院师生对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翻译研究的认识,为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高度赞誉。
报告人简介:
胡开宝,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语料库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料库翻译学、话语研究。在Meta、Perspectives、《外语教学与研究》和《中国翻译》等学术期刊上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著作有《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Corpus-based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in Chinese Contexts (Palgrave Macmillan, 2019)、《语料库翻译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Introducing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Springer,2015)和《语料库翻译学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先后荣获上海市育才奖(2009)、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5)和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