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宇《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0月28日)
在1948—1949年中国大陆江山易主、政权交替之际,不少国立大学,在校长离任、中共还没有接管之前,为保存学校,都自发产生校务会议和会议主席,著名的如清华大学冯友兰、北京大学汤用彤、武汉大学邬保良、上海交通大学吴有训和北京师范大学黎锦熙等。他们是经民主产生,又得到新政权的承认。这些国立大学校务会议管理校务时期,正是中国政权交替的重要时刻,他们在政局变换、人心动荡之际,为稳定高校大局、实现大学平稳过渡做出了卓越贡献。可有一位国立大学校务会议主席长期被尘封于历史之中,不见天日。他就是国立河南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方镇中。同样是唐河人,同样是“战干团”成员,方镇中就没有冯友兰和黎锦熙那样幸运。由于国立河南大学有奉命南迁苏州的插曲,这就使得事情变得比较复杂。方镇中不仅领导校务会议保存了河南大学,而且把它完好地带回开封,为河南大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可长期以来,国立河南大学这段“南迁北归”的历史遭到歪曲乃至篡改,不仅使方镇中等校务委员长期蒙受奇冤,也使国立河南大学遭到肢解,从此一蹶不振。
1948年6月,国共两党为争夺河南省会开封展开激烈战斗。兵祸所至,玉石俱焚。位于开封城中的国立河南大学面临战火威胁。为使河南唯一的高等院校免于战火,中共军队在攻城之前下令保护河南大学。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战争爆发前下令:河南大学迁往苏州,9月1日不到苏州报到者一律除名。校长姚从吾奉命带领学校南迁。国立大学奉政府命令迁移,学校师生追随学校,这本是天经地义、光明正大的事情,和后来污蔑的“逃跑”扯不上关系。事实上,当时河南大学校务会议所有成员,校长、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文法理工农医六院院长,十六个系主任,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随校南迁。至于个别师生如嵇文甫、王毅斋、赵俪生和李俊甫等人为避开战火,自动辞职,携带家眷,离开河南大学,到豫西行政学校和其他地方谋生,在教师属于自由职业的民国时期是十分自然和十分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