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 李斐然 张佳 方蒙恩/图文)为积极响应国家引导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号召,强化实践育人、突出知行合一,外国语学院持续开展2025年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激励青年学子以青春之我,赴家乡之约,在服务奉献中淬炼成长,书写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答卷。
躬身基层,传递民生温度。在开封市鼓楼区团委组织开展的“返家乡”基层政务实践中,24级3班的孙晨晨同学以“绣花功夫”织密民生服务网,用细微行动诠释青年担当。她聚焦“适老化”服务细节,为社区老人定制“看得懂”的政策宣讲:将民生政策PPT字号调至40号以上,用橙色标注重点条款,反复核验数据确保精准无误。义务测血压时,她轻声安抚紧张的老人,用专业与耐心赢得“比医院护士测着舒服”的赞誉;参与街区环境清理,她不畏酷暑,用汗水擦亮社区容颜。几周的实践让她深刻感悟到:青年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这份使命的落点恰在“平凡细微的针脚”里。正是这些平凡细微的“针脚”,一针一线串联起民生服务的温度。
微光成炬,乡土育新苗。24级5班的李瑞琪同学在西平县杨庄乡乡政府开展的“乡遇课堂·学子护航”实践中,以行动诠释教育温度。她逐科辅导孩子完成暑假作业,针对难点进行小组式讲解,帮助孩子们通过困难模式;同时系统梳理上一学期的核心知识点,通过精炼习题查漏补缺,为新学期筑牢根基。课间时光,她以大学生活为切入点,与孩子们展开成长对话,鼓励他们树立目标、拓宽视野,让梦想的种子悄然萌发。为期数周的乡村辅导,是她与孩子们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她感慨道:“未来,我愿延续这份光热——因为我深信,今日在孩童心田播撒的知识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让教育的星火生生不息。”
扎根田野,锤炼多才实干。24级7班的覃雪婷同学在乔贤镇龙头村村委会组织的“返家乡”实践中,成长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多面手”。她协助处理村务,在文件堆与泥土香的交织中深化对基层治理的认知;她参与政策宣讲,用乡音土语将党的惠民政策送入田间地头;她播撒科学火种,点燃乡村青少年的求知梦想。此次实践,让她对故土有了更深的体悟,也明晰了未来的奋斗方向。覃雪婷表示:“未来,我将继续锤炼本领,提升素养,以更坚实的智慧和力量反哺家乡。我坚信,当每一位青年都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家乡的发展图景必将更加璀璨!”
青春赴约故土,实践淬炼初心。从社区服务的细致入微,到教育帮扶的温暖如炬,再到乡村实践的多元淬炼,外院学子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在服务中“受教育”,在实干中“长才干”,在奉献中“作贡献”。当汗水渗进泥土,当知识点亮村口,当热忱融入乡音——这便是青年学子写给家乡的滚烫答卷,亦是时代刻在青春上的永恒印记。
外国语学院团委
2025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