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结果动态监控的质量要求,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二是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保障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情况;三是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评价结果运用情况。具体包括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四个二级指标。
7.1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保障组织架构、质量保障目标体系、质量保障实施过程三个部分,是保障人才培养各分支系统协同运行、达成毕业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管理机制。本指标要求专业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能够建立覆盖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从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机构、管理责任等方面,有效保证人才培养教学任务的完成。
考察要点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要求,制定包含课程、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三级质量管理的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质量要求。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序,质量要求落实到位,各项管理措施切实可行。
3.能够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作及各项质量要求落实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等。
佐证材料
1.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关文件、质量监控组织机构与人员情况等资料。
2.专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管理制度措施以及落实情况等相关材料。
3.对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效果的多方评价相关材料。
7.2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内涵解读
内部监控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指标要求专业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建立覆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全过程的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
通过采取自主教学检查、评价与反馈、结果分析与自觉改进等方式,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考察要点
1.按照内部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要求,论证和设计专业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制度,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2.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得到落实,所采取的具体管理和监控措施较为有效。有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了高水平教学督导队伍和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运行较好。
3.有对课程质量监控和毕业生质量达标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改进教学措施的实际效果。定期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学校二级机构评估等,评价内部质量监控正常运转并有效。
佐证材料
1.专业评教评学制度及有关过程性资料。
2.体现专业教学督导队伍工作情况的相关资料。
3.反映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评估及质量改进的相关记录材料。
4.反映涵盖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常态质量监控机制的相关文件、制度和措施等材料。
5.体现毕业要求达成与否和每门课程、每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对应情况的相关资料。
6.学校及专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7.3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内涵解读
外部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环节,对毕业要求达成和培养目标实现产生重要影响。本指标要求专业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毕业生履职情况;定期邀请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改进课程教学工作,使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教育发展形成良好的契合度。
考察要点
1.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发现问题,促进专业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注重邀请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跟踪评价机制已经形成固定做法,并稳定地扩大覆盖面,其结果能够进入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3.建立了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外部评价对于教学改进有实际效果。
佐证材料
1.近 3 年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资料。
2.毕业生入职后 3—5 年职业发展状况分析、近 3 年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报告。
3.外部评价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资料。
4.用人单位(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满意度调查资料、汇总表。
5.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相关资料。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调查方案、毕业生跟踪改进措施等。
7.4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内涵解读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赖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该指标要求校院两级要采用多种方法对专业进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对校内外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将结果用于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课程目标评价的结果要用于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毕业要求评价的结果要用于课程体系的修订,师资及教学资源的配置;培养目标评价的结果要用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修订与完善。学校有组织机构负责质量监控,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运行,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考察要点
1.学校有组织机构负责质量监控,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运行,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2.建立校内基本教学状态信息库,并定期更新教学状态信息。把常态监控的信息和自我评估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教师,促使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3.注重专业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生质量的全程管理与持续改进,开展自我监控和质量评估,支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的达成。
佐证材料
1.校内基本教学状态信息库。
2.校内外评价实施情况及其评价结果综合分析报告等相关材料。
3.年度专业质量分析报告及持续改进的其他佐证材料。
4.反映专业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生质量全程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材料。
5.反映评价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及其效果的相关资料。
6.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信息反馈机制的相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