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科技日报》聚焦南阳师范学院南水北调流域生态安全团队:科技护水二十载 清流北送护安澜
发布日期:2025/09/12     点击量:

9月11日,《科技日报》发布长篇通讯《科技护水二十载 清流北送护安澜》,深度解读我校流域生态安全团队20年久久为功,坚持护水,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打造“精准诊断—靶向治理—生态增值—智慧管控”全链条技术体系,这是我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一次“硬核亮相”。

报道全文如下:

丹江口水库库区170米水位线下,一片由中山杉、香根草和狗牙根组成的立体植被带随波摇曳。这片看似寻常的绿意,凝结着南阳师范学院流域生态安全团队20余年的智慧——通过56种耐淹植物筛选和44种高程分带配置方案,将消落带植被覆盖率从31%提升至82%,年减少水土流失5.3万吨。这项凝聚20年心血的成果,构建起精准诊断靶向治理生态增值智慧管控全链条技术体系,为京津冀豫1.14亿人的饮用水安全筑起科技屏障。

四级屏障锁住污染源,数字孪生赋能水安全

面对水源地70%的面源污染难题,南阳师范学院整合生态学、环境工程、农学等学科力量,组建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省级特色骨干学科群。我们在三省交界布设24个监测点,累计行程可绕赤道12圈。团队带头人李玉英教授指着厚实的采样记录说。十万余份水质标本、2463种植物普查数据,催生出生态沟渠生态塘人工湿地生物拦截带四级梯度阻控系统。在淅川示范区内,总氮、总磷入库负荷削减率达63%59%

更让库区百姓受益的是团队研发的低碳智能装备。团队成员王宗华教授领衔的三低污水处理装置,通过光伏供电和物联网运维,将农村污水处理成本压降至0.29/吨。能耗比传统工艺降低54%,年碳减排40万吨。

在学校的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内,陈兆进博士轻点控制台,水库水下30米的氮磷循环基因图谱实时显现。我们建立丹江口水库的氮磷循环基因垂直分布解析方法,研发微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形成浮游植物功能基因微生物群落多维诊断技术,为水源地生态健康精准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李玉英介绍说,这项突破源于团队构建的空地立体监测网,利用卫星遥感反演藻类分布,无人机巡测污染源,无人船采集底泥样本。

与清华大学、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联合研发的数字孪生平台,攻克了深水区流场模拟误差难题。2023年汉江秋汛期间,平台精准预演污染扩散路径11次,保障了京津冀豫1.14亿人用水安全。该成果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水利十大样板,水质模拟精度比国际主流模型提升8%

生态经济激活绿动能,学科群托举“国之大者”

行走在丹江口库区165米高程带,2140亩中山杉构筑的生态屏障郁郁葱葱。这是团队高程分带修复技术的典范——针对20米水位落差创新设计44种植被配置方案,使消落带植被覆盖率从31%跃升至82%科技护水必须与富民产业结合。团队负责人指着九重镇的万亩软籽石榴基地介绍。

在这里,养殖发酵种植生态循环模式正焕发生机:秸秆粪污经双模沼气池转化,沼液滴灌系统使石榴甜度提升2度;耐淹植物香根草培育的菌菇培养基,带动农户年增收2300万元。近三年,团队技术在豫闽苏等地推广6.5万亩,农民增收1.24亿元,相关经验写入3项行业标准。

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源地本科高校,南阳师范学院举全校之力服务国家战略,建成“国家南水北调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21个科研平台,引进德、美、英、日等10国专家组建6支创新团队。同时,该校打造“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省级特色骨干学科群,推动生态学、环境科学、农学、生物学、信息技术交叉融合。

从四级阻控系统到数字孪生平台,我们始终以学科群建设回应时代考题。该校副校长谢海泉在宁波第六届流域生态安全国际论坛上介绍。随着南阳师范学院南水北调科研成果不断突破,这支科研铁军正将河南方案注入长江大保护战略,让科技之光持续照亮碧水北送之路。

(科技日报记者:孙越,责任编辑:孙莹

我校南水北调流域生态安全团队将以科技报道为契机,持续保水、护水,让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河南方案”走向全国,同时以水源地高校的责任与担当与全球同行共护一泓清水!

原文链接: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9/11/content_399079.html

版权所有 © 南阳师范学院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学院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卧龙路1638号     邮编473061   电话:0377-6352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