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玉东2023年度述职述廉述学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18

历史学院副院长 柳玉东

2023年度能够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转型、升级、发展三大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个人履职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品德修养

能够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做到深学细悟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党的二十大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和前进的动力。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尊崇党章、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在道德品行方面,坚守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注重师德、师风修养,严格自我要求,努力加强个人道德素质修养。

二、履职尽责,提升工作努力

一年来,分管历史学院学生实习和校企合作工作,能够协助院长狠抓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学院与南阳市文物博物馆单位的合作。依托南阳市博物院建立的河南省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顺利获得了河南省教育厅的验收,为做好大学生校外实践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南阳市第七中学和南阳市卧龙实验学校合作,建立历史学专业师范生校外实践基地,为历史专业师范认证工作打好基础。组织我院与南阳市文广旅局签订战略协议,合作研究南阳“四圣”文化、南阳岩画等项目;与南阳市武侯祠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合作提升南阳武侯祠中英文对照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讲解词研究顺利完成。承担的校企合作项目均圆满完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勤勉敬业,恪尽职守

能够恪尽职守,勤勉敬业。负责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勇于担当,组织带领我院首届研究生赴南阳滨河路汉墓考古工地和南阳文物研究院文物库房考察学习;组织20级本科学生,赴南阳市博物馆、南阳汉画馆等南阳文博场馆进行了历史文化资源实习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推进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主动联系,组织建立南阳市七中和卧龙实验学校为我校师范生的实习基地,组织20级师范生进行教学实习,使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组织21级和22级本科生赴洛阳和开封进行考察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踏实工作,成绩显著

在教学方面能够虚心求教,承担21级学生《文物学概论》的教学工作,认真备课,注重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知识与思考和能力提升相结合,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好评。同时负责21级、22级学生进行分类拔尖培养创业实践班教学活动,注重言传身教,引导和培育学生学习古代碑刻拓印技术和文物讲解技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技能。科研方面,承担的汉代南阳文物研究项目已顺利完成,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效果。承担的2023年度河南省人文社科资助研究项目“南阳汉代文物的种类、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及校级汉文化研究“汉代明器研究”项目均已结项完成,取得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在《中原文物》第4期发表论文《南阳汉画中的樽及相关问题探讨》,在《南都学坛》第3期发表论文《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汉画像石考释》。7月参加在河南叶县举办由中国秦汉史学会组织召开的首届叶县文化论坛暨纪念昆阳之战2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论文进行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服务社会活动。参加市政府组织的南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研讨会,为南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出积极的建议。受邀担任南阳市卧龙区委、区政府文化顾问,为卧龙区文化旅游工作建言献策。受南水北调干部学院邀请,为来自郑州市文化系统的学员,做了《南阳优秀官德文化的特色与启示》的专题报告,宣传和弘扬了南阳优秀历史文化。参与鉴定和接收南阳文物收藏家崔庆明收藏文物的捐献工作,为学校博物馆征集和充实了文物藏品。充分利用我院历史文化的人才优势,组织成立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中心,开展文物资源调查、古建筑保护方案制订、文物环境影响评估、文化旅游景点规划与开发等社会化服务,为南阳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取得明显成效。

五、严以律己,廉洁自律

能够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政治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积极筑牢反腐拒变的防线,以身作则,洁身自好,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自觉以党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照标准,找出差距,努力修正不足,整改问题,在学习中不断改正和提高,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树立了党员的先进模范形象。

六、缺点和不足

在工作中责任担当不够积极主动,存在着消极和应付差事的情况,在校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缺乏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指导的意识。实践基地建设重表面,轻实用,重形式,轻效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工作能力欠缺和不足。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新的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力和水平不足,课件制作不够完善,在汉文化研究方面基础薄弱、知识储备欠缺,缺乏高质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