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革命报刊视域下的巢南诗
胡 全 章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1903年夏秋时节,以国内外中文革命报刊为主阵地形成的新诗坛掀起了一股强劲的革命诗潮;同年季夏,陈巢南刊发于东京《江苏》杂志的《革命之歌》,高举排满反清和民族主义旗帜,宣扬革命须臾不可延缓的道理,成为革命诗歌成潮之际的潮头性作品。近代革命报刊视域下的巢南诗,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民主革命立场、磊落多英的志士襟怀和学有根底的大家气象,兼有志士之诗和学人之诗的双重气质。从清光绪末叶到民国初年,在近代革命诗潮的形成、发展、尾声及余响阶段,均可见革命文士陈巢南头角峥嵘的活跃身影。
关键词:陈去病;巢南诗;革命诗潮;《革命之歌》;南社
引用格式:胡全章.近代革命报刊视域下的巢南诗[J].南都学坛,2025,45(2):27-34.
小说著译互动与现代小说发生
——试论小说家译者的主导性
李 向 阳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初兴阶段至关重要的助力因素。成长于清末的现代小说家译者,凭借对中国文学建设着力点的判断,赋予其译作浓郁的现实关切和强烈的启蒙色彩。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对现代小说发生过程的参与,以现代小说家译者为主导;他们以译者与作者双重身份的有机统一,在两副笔墨的互动与转换中创造,既是域外文学的引渡人,又以创作者的努力引领现代小说的发展方向。以鲁迅的翻译小说为例,《域外小说集》的翻译是一次充满现代意味的尝试,其以鲁迅自己的创作为“载体”介入现代小说的方式,使其成为翻译小说参与现代小说文体建构的绝佳例证。
关键词:清末民初;小说家译者;主导性;文体建构;鲁迅
引用格式:李向阳.小说著译互动与现代小说发生:试论小说家译者的主导性[J].南都学坛,2025,45(2):35-40.
民国新文学史家笔下的桐城古文
李 坤 成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之后,新文学家在理论与创作上声势渐强。为进一步推动新文学建设,确立新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胡适到李一鸣为代表的新文学史家、文艺批评家以著史的方式,逐步完成解构旧体文学权威与建构新文学正宗地位的任务。作为清代极具影响力的旧体文学流派,桐城古文在新文学史家笔下被塑造为不能适于时代需要的形象,在新文学史著作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林纾因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创举闻名于世,亦被新文学史家与桐城派捆绑在一起,列作解构的主要对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新文学完成对旧体文学的跨越,成为现代文学史叙述的主体,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民国时期旧体文学的实际成就。
关键词:新文学史;桐城古文;新文学;旧体文学
引用格式:李坤成.民国新文学史家笔下的桐城古文[J].南都学坛,2025,45(2):41-46.
斯多亚学派的艺术观及其自然美学根基
泓峻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9)
摘要:斯多亚学派把自然看作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统一体,认为理性作为具有广延性的实体,渗透在宇宙的各个角落;自然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整个宇宙及世间万物都是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杰作,处处体现着理性的完美;人类被赋予以审美的态度去感知宇宙间万物的各种能力,承担着见证自然之美的使命;人类的艺术创造不仅仅是模仿,而且包含着源自心灵模型的创造;自然的创造与人的艺术创造都源自统一的宇宙理性。斯多亚学派的自然观蕴含“自然全美”思想的萌芽,其艺术观则体现着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关键词:自然美学;斯多亚学派;宇宙理性;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引用格式:泓峻.斯多亚学派的艺术观及其自然美学根基[J].南都学坛,2025,45(2):47-52.
自然的物化与造物:伊奥尼亚学派自然美的哲学根基
陈 梦 晖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9)
摘要:伊奥尼亚学派将自然的起源归结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并通过对这种物质的不同设想,尝试解决自然生成的问题。这种物质观一方面将自然物化为一个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的存在,并赋予其最高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也通过富有活性或运动能力的物质来解释自然造物的多样性。在这一思想框架中,自然美既体现为具有具体模式的秩序之美,又展现出充满生命力的物性之美,这展现出一种区别于古典哲学处理自然中“一”与“多”问题的新方式。它既强调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内在一致性,也注重自然现象中多样性的动态展现,从而展现出“一”与“多”之间深刻而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伊奥尼亚学派;物质;自然美学;“一”和“多”
引用格式:陈梦晖.自然的物化与造物:伊奥尼亚学派自然美的哲学根基[J].南都学坛,2025,45(2):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