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边郡”“内郡”社会结构与行政方式异同
王 子 今
(西北大学 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汉代边疆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沿空间,有“北边”“南边”“西边”“西北边”之说。边地郡称“缘边郡”“边郡”。史籍也可见“北边郡”“南边郡”。西汉时“边郡”太守多为“名将”。承担军事责任的“边郡之士”应主要是服兵役者。“边郡”的军事作用和交通条件受到特殊重视。在战争紧张时期,“边郡”兵员的调用是全民性的。与“边郡”对应的行政区域称“内郡”。“边郡”与“内郡”选官要求的侧重明显不同。而“边郡”特殊的民族构成也形成了风俗与“内郡”的差异。“边郡”与“内郡”行政方式的不同在汉简资料中也有所反映。后世行政区不使用“郡”的称号的时代,“边郡”字样仍多见于文献。究其缘由,或与汉代“边郡”政策的历史影响和文化惯性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汉帝国;边郡;内郡;北边郡;南边郡;选官;政策
引用格式:王子今.汉帝国“边郡”“内郡”社会结构与行政方式异同[J].南都学坛,2025,45(2):5-13.
岳麓秦简“候馆简”研究
——竹简秦汉律与《周礼》比较研究之十
朱 红 林
(吉林大学 古籍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简212-213有关候馆设置管理的规定,证明了《周礼·地官·遗人》的记载是有史实依据的。设候馆于市,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早期市场的起源之一,而候馆很可能是市场管理机构市亭的前身。同时,秦汉简《传食律》中很多发生在候馆或者说传舍中的买卖或借贷行为,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候馆与市场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候馆;传舍;秦汉简牍;《周礼》
引用格式:朱红林.岳麓秦简“候馆简”研究:竹简秦汉律与《周礼》比较研究之十[J].南都学坛,2025,45(2):14-21.
昆阳之战在东汉历史中的政治意义
袁 延 胜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昆阳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也是决定王莽政权存亡的一次关键性战役,还是刘秀展现军事才能的一次重要战役。刘秀登基的祝文讲了刘秀的功绩和天命,第一件事讲的就是昆阳之战,昆阳之战也成为刘秀登基的合法性、合理性的政治依据,同时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展现的军事才能和过人胆略使其获得了人心、得到了拥护,并在统一天下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东汉建立后,由于谶纬思想的流行,昆阳之战也逐渐被神圣化,成了刘秀天命所归的一个象征。
关键词:昆阳之战;东汉;刘秀
引用格式:袁延胜.昆阳之战在东汉历史中的政治意义[J].南都学坛,2025,45(2):22-26.
近代革命报刊视域下的巢南诗
胡 全 章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1903年夏秋时节,以国内外中文革命报刊为主阵地形成的新诗坛掀起了一股强劲的革命诗潮;同年季夏,陈巢南刊发于东京《江苏》杂志的《革命之歌》,高举排满反清和民族主义旗帜,宣扬革命须臾不可延缓的道理,成为革命诗歌成潮之际的潮头性作品。近代革命报刊视域下的巢南诗,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民主革命立场、磊落多英的志士襟怀和学有根底的大家气象,兼有志士之诗和学人之诗的双重气质。从清光绪末叶到民国初年,在近代革命诗潮的形成、发展、尾声及余响阶段,均可见革命文士陈巢南头角峥嵘的活跃身影。
关键词:陈去病;巢南诗;革命诗潮;《革命之歌》;南社
引用格式:胡全章.近代革命报刊视域下的巢南诗[J].南都学坛,2025,45(2):27-34.
小说著译互动与现代小说发生
——试论小说家译者的主导性
李 向 阳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初兴阶段至关重要的助力因素。成长于清末的现代小说家译者,凭借对中国文学建设着力点的判断,赋予其译作浓郁的现实关切和强烈的启蒙色彩。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对现代小说发生过程的参与,以现代小说家译者为主导;他们以译者与作者双重身份的有机统一,在两副笔墨的互动与转换中创造,既是域外文学的引渡人,又以创作者的努力引领现代小说的发展方向。以鲁迅的翻译小说为例,《域外小说集》的翻译是一次充满现代意味的尝试,其以鲁迅自己的创作为“载体”介入现代小说的方式,使其成为翻译小说参与现代小说文体建构的绝佳例证。
关键词:清末民初;小说家译者;主导性;文体建构;鲁迅
引用格式:李向阳.小说著译互动与现代小说发生:试论小说家译者的主导性[J].南都学坛,2025,45(2):35-40.
民国新文学史家笔下的桐城古文
李 坤 成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之后,新文学家在理论与创作上声势渐强。为进一步推动新文学建设,确立新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胡适到李一鸣为代表的新文学史家、文艺批评家以著史的方式,逐步完成解构旧体文学权威与建构新文学正宗地位的任务。作为清代极具影响力的旧体文学流派,桐城古文在新文学史家笔下被塑造为不能适于时代需要的形象,在新文学史著作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林纾因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创举闻名于世,亦被新文学史家与桐城派捆绑在一起,列作解构的主要对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新文学完成对旧体文学的跨越,成为现代文学史叙述的主体,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民国时期旧体文学的实际成就。
关键词:新文学史;桐城古文;新文学;旧体文学
引用格式:李坤成.民国新文学史家笔下的桐城古文[J].南都学坛,2025,45(2):41-46.
斯多亚学派的艺术观及其自然美学根基
泓峻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9)
摘要:斯多亚学派把自然看作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统一体,认为理性作为具有广延性的实体,渗透在宇宙的各个角落;自然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整个宇宙及世间万物都是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杰作,处处体现着理性的完美;人类被赋予以审美的态度去感知宇宙间万物的各种能力,承担着见证自然之美的使命;人类的艺术创造不仅仅是模仿,而且包含着源自心灵模型的创造;自然的创造与人的艺术创造都源自统一的宇宙理性。斯多亚学派的自然观蕴含“自然全美”思想的萌芽,其艺术观则体现着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关键词:自然美学;斯多亚学派;宇宙理性;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引用格式:泓峻.斯多亚学派的艺术观及其自然美学根基[J].南都学坛,2025,45(2):47-52.
自然的物化与造物:伊奥尼亚学派自然美的哲学根基
陈 梦 晖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9)
摘要:伊奥尼亚学派将自然的起源归结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并通过对这种物质的不同设想,尝试解决自然生成的问题。这种物质观一方面将自然物化为一个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的存在,并赋予其最高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也通过富有活性或运动能力的物质来解释自然造物的多样性。在这一思想框架中,自然美既体现为具有具体模式的秩序之美,又展现出充满生命力的物性之美,这展现出一种区别于古典哲学处理自然中“一”与“多”问题的新方式。它既强调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内在一致性,也注重自然现象中多样性的动态展现,从而展现出“一”与“多”之间深刻而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伊奥尼亚学派;物质;自然美学;“一”和“多”
引用格式:陈梦晖.自然的物化与造物:伊奥尼亚学派自然美的哲学根基[J].南都学坛,2025,45(2):53-58.
突破难点,守正创新:奋力推进《刑事诉讼法》的第四次修改
樊 崇 义
(中国政法大学 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北京 100080)
摘要:《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于2023年9月发布了本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把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纳入本届人大常委会任期内提请审议的修改草案,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第四次修改。这次修改的背景和要求与前三次修改有着重大区别,尤其是在新时代修正《刑事诉讼法》会遇到很多难题。针对修改中的难点一一作了论述,如修改的理念、标准和要求,修改中如何坚持“程序正义”,如何坚持“科学修法 开放修法”,如何贯彻联合国关于刑事司法最低限度标准,修改中如何与《监察法》对接等问题,并对修改中的一些重点作简要论述。
关键词:司法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现代化;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司法改革;诉讼模式;联合国刑事司法最低限度标准;“宜粗不宜细”;精密立法和司法
引用格式:樊崇义.突破难点,守正创新:奋力推进《刑事诉讼法》的第四次修改[J].南都学坛,2025,45(2):59-65.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协调问题
韩旭1, 孟思盈2
(1.四川大学 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2.新南威尔士大学 法学院,澳大利亚 悉尼 2052)
摘要:《刑事诉讼法》的第四次修改应注意与《监察法》《人民陪审员法》《法律援助法》《法官法》等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以解决刑事诉讼法的空白、遗漏和与相关法律的冲突问题,应通过“内外一体”“协调一致”和“拾遗补缺”的修法途径解决上述问题。在衔接协调中应注意保持《刑事诉讼法》的统一性和核心性,照顾现行各专门法律适用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在《刑事诉讼法》中增设“特别程序”或者增加“初查”程序、特殊侦查(调查)措施等,解决一些特殊犯罪领域对诉讼制度的供给需求。这样既可以避免刑事诉讼法律规范适用上的混乱,也可以提升《刑事诉讼法》作为刑事诉讼基本法律的品质和权威性。《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应当注意该问题,以此实现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完备性、协调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衔接协调
引用格式:韩旭,孟思盈.《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协调问题[J].南都学坛,2025,45(2):66-76.
论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形式的规范化
闫 召 华
(西南政法大学 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重庆 40112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确限定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的形式。但相关司法解释特别是检察机关的司法解释却明确要求对认罪认罚案件一般应提出确定刑量刑建议。这导致实践中确定刑量刑建议的占比逐年提升,确定刑量刑建议占比不断接近极值。虽然确定刑量刑建议在增强被追诉人从宽预期、减少认罪后反悔、增进量刑规范化等方面的功用不容否认,但片面追求确定刑量刑建议占比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事实上,确定刑量刑建议和幅度刑量刑建议各有优缺,对于认罪认罚案件的量刑建议形式而言,以幅度刑为主、确定刑为辅才是合理的发展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应对此作出合理回应。
关键词:认罪认罚;量刑建议;确定刑;幅度刑;精准化
引用格式:闫召华.论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形式的规范化[J].南都学坛,2025,45(2):77-83.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法
王 先 俊
(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辉煌。之所以会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了“连续性”与“阶段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并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和有益启示。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辩证法
引用格式:王先俊.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法[J].南都学坛,2025,45(2):84-92.
河南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政策扩散实证研究
刘 一 夫
(1.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2.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7)
摘要:政策扩散是政策实施与推广的重要方式。基于政策扩散视角研究河南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贯彻落实,可以梳理政策时序、刻画空间特性、厘清扩散机制,为战略实施提供具象支撑和科学依据。研究发现,河南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政策扩散的“S型”特征明显,空间特性符合“领导—追随”等级效应,主要机制特性为行政指令。同时,政策扩散存在力度不足、覆盖不全、机制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持续加大政策推广执行力度、科学布局政策扩散整体脉络、优化扩散机制、加强政策创新等措施改进政策设计,切实提升扩散实效。
关键词: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政策扩散
引用格式:刘一夫.河南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政策扩散实证研究[J].南都学坛,2025,45(2):93-100.
数字经济对医疗服务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喆儒, 蒋懿萱
(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全球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出现,全球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增加,数字经济为跨境医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基于2010—2021年3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发展与医疗服务出口贸易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国家整体医疗服务出口,但对医疗旅游出口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效应经过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医疗服务出口贸易。研究结论丰富了全球视角下医疗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为探寻医疗服务出口的提升路径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医疗服务出口;数字经济;医疗旅游;创新能力;交易成本
引用格式:喆儒,蒋懿萱.数字经济对医疗服务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J].南都学坛,2025,45(2):101-111.
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张明斗, 袁庆政
(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摘要:以全国111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其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分组回归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因城市发展阶段、地理区位以及规模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中,数字经济发展对于成熟型资源型城市、中西部资源型城市和中小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途径显著提升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研究结论不仅拓宽了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路径,也为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启示。
关键词:生态效率;资源型城市;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
引用格式:张明斗,袁庆政.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J].南都学坛,2025,45(2):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