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批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南阳分院
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
专 报
2019年第3期 2019年8月1日
南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
【摘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农村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建设美丽乡村、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详细梳理我市近几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脉络,追踪阻碍我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障碍,探索今后努力方向,提出保障制度措施,对推动我市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农村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建设美丽乡村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1.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主体403个,就业人员6.9万人,带动农户8.7万户,年接待人数达560万,一二三产收入36.7亿元。创建了赏花、采摘、休闲、拓展、文化、乡村游等多种特色农游品牌,涌现出中国月季园、南召锦天园林公司玉兰园、国安农博园、中原荷花博览园等农游一体化示范园、淅川雄升农业公司休闲园、西峡县简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一批典型,从形式上看,大致归纳为五种类型:
1.1农家乐
提供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享农家乐等服务的个体经营户。如西峡双龙镇化山村是农游服务专业村,也是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该村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农家乐180多家,共有床位6000多张,每年接待消夏避暑休闲游客达80多万人次,全年营业收入达2000多万元,全村百姓85%的收入主要来自旅游服务业。化山村在农家旅馆建设过程中,一开始就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先后聘请深圳大学规划设计院、河南省设计院进行规划,使农家旅馆建设风格统一、样式统一,并进行统一编号,规范管理和服务吸引了大批游客光临。
1.2休闲农庄
休闲农庄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新型休闲旅游形式。她主要依托当地舒适宜人的气候、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原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上,建设一批娱乐、竞技、休闲等设施,为游客提供多种休闲需求,从而吸引城市居民,满足他们回归自然、放松自我以及追求安逸田园生活的渴望。如卧龙区国安兰溪农庄、唐河朱店生态园、唐河郭家村等。国安兰溪农庄依托潦河河道和当地自然秀美的生态景观,以葡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为主题,融合亲子体验、美食游玩、旅游观光为一体,凸显“可游览、可居住”的环境景观,构筑出“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休闲空间,让游客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南阳薰衣草家庭农场按照有机农业的要求种植瓜果400亩、蔬菜250亩,年接待人数15万人次,营业收入额170余万元。
1.3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一种常见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是指依托农业示范园区、种养基地等通过展示现代农业设施、生物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等,将农业的全产业链与农业观光、亲子体验、科普教育、农耕体验、休闲娱乐等融为一体。如南召锦天园林公司的玉兰生态观光园、南阳月季基地月季观光园、镇平紫海香田观光园、宛城区大山草莓采摘园、淅川雄升生态园、镇平县李寨生态园、荷花博览园等。南召玉兰生态观光园以玉兰产业为主线,引进全国各地的玉兰品种,建立中国玉兰资源库,建设名优苗木种植示范基地、百果采摘园、百花观赏园、生态休闲观光示范区、宜居老年养老中心等,集农业生产经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老年养老等为一体。核心示范园600多亩,种植大规格名贵花木2万多棵,各类苗木10万余株,70多种规格不等的优质奇珍苗木,其中玉兰品种达20余种,形成了玉兰、桂花、紫薇、红枫、海棠、古树园等10多个精品示范园地,园林里曲径通幽、竹影婆娑、亭台水榭、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犹如置身于苏州园林。“玉兰庄园”生态餐饮中心,被河南省旅游局授予“二星级农家宾馆”,日均接待能力400余人。
1.4园林观光园
园林观光园集自然景观、人文胜景、植物造景三大特色,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内乡油桃沟、南召万亩桃花园、新野津湾万亩桃花园、南阳泓森树艺苑、南阳森泓树艺文化创意苑等。南召县云阳镇唐庄村桃树种植总面积1.2万亩,已连续三年举办“云阳桃花节”,吸引了郑州、南阳、平顶山和襄阳等地的自驾游游客。为提升游客的“观花体验”,还举办民俗表演、古筝演奏、摄影绘画大赛、“桃运一日游”、云阳桃花论坛、桃树种植技术培训等活动,此外,游客赏完桃花,还可以在该镇参观“南召猿人”遗址、楚王行宫人文景观,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新野县津湾村2800人,耕地面积3300亩,滩涂面积6700亩,优质桃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500亩发展到目前近万亩,优质桃亩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规模产值达到4000万元,成为人们赏桃、品桃、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5民俗村
民俗村是指传承中国当地民居等有形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等无形文化遗产的村落。如内乡县吴垭石头村、南召云阳镇铁佛寺村、淅川盛湾土地岭石头村等。南召县云阳镇铁佛寺村保存着42套上百年的石头房屋,这些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基石到屋顶,全部用当地的片石砌成,整个村庄像一座青石城堡,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浑然天成,独特的民居,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当地花卉苗木生态资源,成为村民致富的当家产业。内乡吴垭石头村位于内乡县城西6公里,村民居住的石头房从基石到屋顶,全由青石垒砌。石板桥、石台阶、石楼门、石院墙、石磨房、石畜圈、石窑、石井、石桌、石凳等随处可见,石头房与石头器具成为石头村“文化遗产”的载体。
2.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尽管我市休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制约,还没有真正形成大产业和大发展的格局,全市整体推进力度偏小,发展效果不够理想,在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方面,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2.1思想认识滞后
目前,我市休闲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县区和地方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滞后,还没有把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来对待。目前我市休闲农业总量小,集中在中低端,呈现“小、散、弱”的特点,投入有限,各自为营,档次低,同时休闲农业受季节影响,不能提供全年消费,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2.2缺乏特色
很多休闲农业园区同质化严重,没有在特色方面下功夫,特色旅游体验项目策划欠缺,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基本雷同,缺乏特色,总体水平不高。
2.3发展资金不足
我市大部分休闲农业主体缺乏相应资金支撑,市里也没有相应的引导扶持资金,有一些很不错的项目由于资金紧张,最后建设都比较粗糙,基础设施不完善,建成后市民的体验差,不能持续吸引游客。
2.4专业人才缺失
休闲农业需要一批先进的管理、策划、创意、营销人才,而我市休闲农业经营者大部分都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从业人员也是以本地及周边村民为主,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经营能力明显不足。
3.逐步破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用地顽疾
要建设休闲农业园区,必须建设配套的服务设施,也必然涉及土地问题,而用地政策一直是困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顽疾,它致使很多有意投资休闲农业的人士望而却步,甚至出现建了又拆现象,部分休闲农业园区损失惨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用地的合法性。
3.1四类土地可直接用作休闲农业用地
第一是农民自有住宅,闲置宅基地。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明确提出: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或其他条件依法从事休闲旅游经营。第二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是指乡村可以进行各项非农业建设所使用的土地。第三是四荒地。“四荒地”,是指荒滩、荒山、荒丘、荒沟等未利用、未开发的土地,也是农村可以充分利用的土地资源,《农业农村部等11部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中鼓励利用“四荒地”发展休闲农业。第四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确有必要占用耕地时先行在异地垦地,质量和数量验收合格后,再用作休闲农业用地。
3.2创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用地方式
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用地政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扶持,在用地政策上更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家土地政策许可前提下,创新思路,出台破解困扰行业发展的方法措施、优惠政策。当地可以执行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4月联合下发的《关于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通知》,此通知是改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明确政策。
4.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采取的方法措施
4.1创新思路,融合发展
我市按照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的要求,立足于南阳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市场需求,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吃、住、游、娱为支撑,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围绕生产、生态、生活、示范等四大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着力构建南阳都市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区、乡镇以“互联网+农游”的模式,发展农游电商,开展农家客栈、农家乐餐饮网络预订、网络代售景区门票、农游商品和当地特色产品等业务,有效促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振兴的融合发展。
4.2科学论证,编制规划
委托北京农学院编制了《南阳都市生态农业规划》,确立了“三圈四带十区一百个重点园区”的空间布局,简称“3411”工程。为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遵循和方向。同时,我市通过几年努力,持续认定了50家市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4.3强化宣传,展示形象
以休闲农业节会活动为平台,以融媒体、微信等现代传媒为载体,宣传推介休闲农业资源,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我市乡村旅游景点、特色鲜明的风土人情、历史风貌、农耕文化,树立我市休闲农业品牌形象。一是开展宣传推介。2019年,我市共举办不同类型宣传推介活动46次,支持卧龙南阳月季园、腊子山梅花基地、镇平樱桃沟、李寨都市生态观光园、西峡孙沟梨花基地、南召玉兰生态园、新野津湾碧海银滩桃花园、方城德云山植物园等园区举办赏花、采摘、休闲游活动,吸引大批游客,收到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2018年9月底,借助“十一”小长假,市农业局、市旅游局联合推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游线路12条,委托南阳总动员微信公众号进行编发推送,活动期间共有6家知名微信号进行了转发,其中仅今日头条微信号推送4.3万人次,南阳日报对本次活动也进行了全方位宣传报道。二是举办“寻找最美特色小镇”活动。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局、旅游局等5部门联合开展了“寻找最美特色小镇”活动,持续一年时间,通过网络投票、专家投票,评选出“南阳市十大最美休闲农庄”“十大最美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十大最美特色小镇”,在南阳报业集团、农业局微信公众号连续播发,效果突出。三是开展摄影展。2018年10月,市农业农村局、市摄影家协会联合在市委大门东侧橱窗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献礼党的十九大、南阳都市生态农业巡礼”活动,活动期间收到40家园区提供240张摄影图片,从中选了91张图片参与展览,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参观,有效宣传了休闲农业景点,也给居民提供了直观的艺术享受。
4.4突出特色,树立品牌
特色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之所在。我市从经济、生态、旅游方面着手,根据资源特点,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的相关产业。全市各地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月季园建设、猕猴桃基地建设、葡萄等采摘园建设、美丽村庄建设等,全力打造南阳月季园、玉兰园、荷花园、猕猴桃园等50家休闲农业名片。
4.5完善设施,提档升级
通过与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改善村组道路、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完善标识、标牌、参观廊道等配套设施。近年来,全市重点打造100个休闲农业园区,总投资额6.4亿元,主要用于提升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同时,加强运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有效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管理水平,争创星级农家乐、农家客栈,使休闲农业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去年4月市农业局组织12个县区农业县长、农业局局长、重点休闲农业景点负责人赴成都对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学习,开拓了视野,学到了先进发展理念和经验做法。
5.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的成效
5.1激活了农业资源
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培育农业经济新业态,同时为促进城市资本下乡,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培育“三农”新的增长点,找到了有效载体。宛城区大山农游一体化示范园一期1500亩的核心区,发展有机草莓300亩、有机蔬菜200亩、果树300亩、火龙果100亩,建设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采摘生态岛、垂钓生态岛、金鱼观赏池、可容纳800人就餐的餐饮中心等,年可接待10万人次,营业额3400万元,安排当地村民300多人就业,年人均收入万元以上,成为南阳市新型农民培育基地,承担宛城区职业农民培训、大众创业培训等国家项目。
5.2促进了农村发展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旅游产品,它融合农业生产、观光、品尝、购物、科普、参与体验、娱乐、休闲等为一体,是实现农业经济多样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发展休闲农业增加了农业附加值,更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农民传统的物质文明,扩大了农民就业,带动了交通、商贸、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
5.3丰富了居民休闲度假生活
目前,城乡居民休闲娱乐途径已突破传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大量涌入农村,回归自然,休闲观光。多元化的休闲农业业态丰富了旅游市场,满足了居民需求。淅川县雄升农业开发公司聘请北京师范大学规划了总规模1.2万亩的休闲农业园区,已建成了规划观赏区、草莓采摘区、园林风景区、服务区,年接待游客人数已达10万人次。
5.4促进了乡村建设
以休闲农业为载体,不仅推动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能够通过城乡人员的互动交流,带走了产品、带来了先进理念和生活方式,留下了资金,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效的融合发展。
6.提档升级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法及对策
我市出于南北气候过度带,地形地貌、资源禀赋的多样,田园山川秀丽,农业资源丰富,同时人文历史积淀深厚。随着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和旅游消费需求的向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必然迈入快速发展的通道,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牢固树立“创新、开放、共享、、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风正、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激发城乡消费活力为切入点,规范标准化管理,加强规划统筹,创新工作方法,吃透发展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农业与教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着力将休闲农业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农业旅游体验。
6.1加强规划引导
坚持规划与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相结合,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现有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与城镇发展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科学编制县区、景区、景点发展规划,形成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的发展格局。
6.2发展“三域经济”
一是“路域经济”。利用道路沿线空间,辐射带动区域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围绕重点交通干线,加强沿线周边地区土地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特色种植、观光采摘、景观农业、休闲农业、物流农业等产业,促进休闲农业合理布局,优化品质,使产业纵深发展,实现交通要道向休闲农业走廊转型。
二是水域经济。充分利用滨水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综合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丰富产业内涵、重塑水岸景观、展示生态文化、带动区域发展。以白河、唐河、湍河、南水北调干渠等为主轴,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水岸生态化、景观化和休闲化建设,整体开发水域功能,逐步吸引高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项目落户,形成生态景观、滨水休闲、水上体验等多种休闲农业项目集聚区,强化生态环境和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流金溢彩的水域经济,带动周边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沟域经济。通过对周边景观、环境资源、产业结构、娱乐文化等休闲元素的统一整合,集成旅游观光、生态疗养、历史文化、游学交流、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内容,建成产业融合、、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沟域产业经济带,促进沟域经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如我市已初具发展潜力的内乡油桃沟和镇平樱桃沟等就是比较明显的成效。
6.3加快融合发展
推动民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大力培育内涵丰富、业态多样的休闲农庄、休闲度假区;培育一批品味较高、富有鲜明特色的疗养休闲、农田采摘、农家乐的休闲景点;深入弘扬和传承“农耕”文化,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富有吸引力的古村落、特色民宿、民俗村和最美乡村。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和产业特色,挖掘农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书写记得住的动人乡愁,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推动农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
6.4搞好营销推介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三分靠产品,七分靠营销,在做好产品的基础上,做好营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效的营销是休闲农业合乡村旅游园区凝聚人气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提高在线营销能力,举办各种农事节庆、弘扬农村文化、农田摄影大赛等活动,不断扩大乡村旅游产品和休闲农业的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辐射面,促进农村休闲农业的良性发展。
6.5夯实“软硬件”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品质提升工程。加强环境绿化,着力改善农游景区的环境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在做精做细做特色上下真功夫,提升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水平。鼓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基础好的地区组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一是充分利用本地院校大力培养懂策划、能创意、会管理的休闲农业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头人的培训,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旅游人才;三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要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要加大政策扶持,对基础好、效益高、潜力大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要加大帮扶力度。
6.6培育知名品牌
重点围绕观花、采摘、体验、农事文化、农田艺术、农业科技教育等休闲农业业态,集中培育“南阳月季之乡”“西峡猕猴桃之都”“西峡伏牛山避暑胜地”“南召玉兰之乡”等区域品牌,中国月季园、南召玉兰园、中原荷花博览园、内乡郦邑贡菊产业园等一批园区品牌,西峡简村、云阳石头村等一批美丽休闲乡村。同时,进一步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搭建多媒体、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平台,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推广力度。重点推出一批都市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专场促销、旅交会推介、旅行社外联促销、网络营销平台推介等多种方式加以宣传推广,加快培育一批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经营特色化的优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吸引更多的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2016-7-8
2.《河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概况》2016-01-10
3.《2020-2025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7-12-17
4.张庆力.南阳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河南农业2020-01
5.崔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休闲农业与魅力乡村发展论坛论文集.2016-10
6.杨芷.田园综合体生活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9-06
课题组长:王金震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级会计师
成 员:乔平平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
郭东阳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潘意青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助教
李 萃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助教
主要执笔:王金震
呈送:中共南阳市委、市政府各级部门
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9年8月1日印发
领导同志如有批示或需调阅成果,请与我院联系。
电话:0377-63523206 (共印 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