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刘柏麟 刘冉/文 王贵颢/图)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0月22日,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学院面向2025级新生举办“流域生态安全名师进课堂”活动。本次活动紧扣“学术+思政”双线融合理念,特邀副校长谢海泉、原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南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刘宪亮、德国科学院院士、亚琛工业大学环境研究所前所长Andreas Schäfer教授、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陈忠礼副教授等专家出席。
副校长谢海泉在开幕致辞中强调,水资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希望同学们深刻认识专业价值,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学习中厚植“治水兴农”的专业情怀,在实践中培育“知农爱农”的责任担当,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以学术前沿赋能专业认知,打通“第一课”到“第一使命”
刘宪亮教授以南水北调工程为案例,剖析了重大水利工程在保障国家水安全中的战略意义,引导学生从“治水兴水”的实践中理解“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Andreas Schäfer教授则从全球视角切入,通过对比欧洲莱茵河与长江流域的生态治理模式,启发学生思考中国流域保护的特色路径。专家们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技术等鲜活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国家需求紧密衔接,为新生呈现了一幅“学术-国家-个人”三维联动的专业发展图谱。
二、以思政元素深化价值引领,实现“知识传递”到“精神塑造”
活动注重将思想引领融入学术讲解。陈忠礼副教授在阐释湖库治理技术时,特别引用“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强调一代代水利人“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的使命担当,激发学生科技自强意识;互动环节中,专家们进一步解答了新生关于“高校学生如何服务国家战略”的困惑,强化了新生对“兴农强国“使命的认同感。现场学生纷纷表示,通过专家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理念的解读,深刻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系统思维与辩证逻辑。
三、以新生需求定制内容,凸显“浸润式”育人实效
针对大一新生特点,活动设计注重“深入浅出”。专家们通过可视化模型、流域生物多样性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直观认知;同时,结合“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国家战略”的逻辑链条,帮助学生厘清个人成长与时代需求的关系。一名2025级新生谈道:“原来以为水利专业只是修大坝,现在才明白它是守护绿水青山、保障民生福祉的'国之重器'!”
本次讲堂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通过名师引领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启蒙,为新生系好大学生涯“第一粒扣子”。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流域生态+”育人模式,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卓越人才。
南水北调学院暨水资源与现代农业学院
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流域生态安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
2025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