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16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守护碧水: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污染防控体系,对库周区域进行全天候守护
全域增绿:为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累计造林超60万亩
点绿成金:统筹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文旅兴县”战略
本报记者 曹国宏 通讯员 杨振辉 康帆
“我们将不负总书记嘱托,继续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投身到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中来。”“作为丹江口库区居民,我将尽我所能,守好丹江碧水。”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淅川县引起热烈反响。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中指出,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作为中线工程水源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坚决扛稳水质保护重任,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之间寻找最优解,把生态保护与富民产业发展统筹起来,全面系统推进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工作。”南阳市委常委、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说。
数据显示,通水十年来,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累计为京津冀豫沿线26座城市输水超650亿立方米,相当于4400多个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1亿人,为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全民行动 守护丹江碧水
“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尽自己所能,守好丹江碧水。”俯身、打捞,再转身把打捞物投向高处的大船上,8月15日一早,在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码头,简单又重复的动作,“清漂人”贾国衡做得一丝不苟。
贾国衡是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的一名“清漂人”。清漂工作中,手脚被玻璃、金属割伤是家常便饭;衣服裹在救生衣里不透气,干了湿,湿了干,皮肤红肿、湿疹更是寻常事。在清漂高峰期的汛期,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吃住都在船上,每天要打捞2到3吨枯枝烂叶。
作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淅川境内水域面积达506平方公里,占库区总面积的49%,再加上绵延1100余公里的库岸线、境内大大小小150余条河流和环库10余万群众的生产生活,让水质保护任务变得繁重而复杂。
为做好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通水以来,淅川县持续开展以“洁净丹江水,呵护水源地”为主题的全民护水行动。在市场运作、科学整合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城区河流及库区重点部位护水队、环库乡镇护水队、库区水面护水队、库区护水执法队等组成的近3000人的专业志愿护水队伍,他们穿着红马甲,穿梭在丹江口库区沿线,共同守护丹江碧水。
“为守好丹江碧水,我们建立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污染防控体系,对库周区域进行全天候守护。”淅川县县长王兴勇说。
近年来,淅川县全面彻底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拆除库区违建16.8万平方米,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累计投资12.5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14个、垃圾处理厂12个、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75个,在五大主要河流和丹江口水库建成了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库区四周以及2616平方公里汇水区,利用高分北斗系统,建立电子围挡,实现了县乡两级和环库区重点村污水处理全覆盖、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违建自动报警。如今,淅川5个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逐绿前行 筑牢生态屏障
“总书记在回信中称赞‘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这库碧水要守好喽!”8月15日,天刚蒙蒙亮,在淅川丹江口水库上,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艘小船缓缓划开水面,驶向前方的太子山林场。小船上运送的护林员,是河南省唯一的“水上护林队”。
22平方公里的太子山林场地处丹江口水库“出水口”,是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生态屏障。1975年,一群热血青年来到满是荒坡的太子山,成立护林队,开始了石头山“造林记”。近50年来,他们硬是用铁锹和镐头把荒山“绣”成了林海,林场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到92%,活立木蓄积量从2.5万立方米增长到10万立方米以上。
盼望“绿林”的不仅是太子山。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的淅川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石漠化面积达125万亩,更有55万亩是重度石漠化,影响水库水质安全。
“我们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全力向石漠化‘开战’,采取肩扛车拉、多级提灌、客土造林等办法,平均每年造林7万余亩,通水以来,累计造林超60万亩。”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梁虎兵介绍。近年来,该县以库周荒山、库区消落地、村庄四旁、重要旅游通道为重点,实施荒山绿化、廊道提质、森林城乡、生态修复等四大工程,加快推进全域增绿。
目前,淅川县已在库周荒山打造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环库区森林覆盖率达61.7%,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达95.8%,新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6年位居全省县级前列,石漠化治理和困难地造林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在丹江口水库消落区,我们采取水系连通、生境营造、植物群落修复等措施,栽植各种适生耐水植物40万余株,累计修复湿地50万余亩。”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志斌说。
目前,淅川已监测发现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湿地保护区内常年有各类水鸟近万只,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典型案例。
点绿成金 实现生态富民
“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高度重视,我们不仅是丹江口库区良好生态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守护者。”8月15日,在淅川县金河镇龚井村黄金梨基地,提起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基地负责人崔国平动情地说。在他身后,丰收在望的黄金梨挂满枝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后,为更好涵养水源,淅川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发展生态农业。崔国平抓住这个机遇,与南阳市林科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引进培育富硒黄金梨优质果苗。得益于渠首优质的生态环境,崔国平种出的黄金梨味甜汁多,根本不愁卖,目前,果园已带动周边近200人从事梨产业,人均增收5000元。
近年来,淅川县把生态产业作为保水质、助民富、促发展的核心,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布局发展柑橘、石榴、杏李等特色林果23万亩,发展金银花、迷迭香等中药材产业10万余亩。整合使用区域公用品牌“淅有山川”,构建起了县、乡、村三级销售渠道。目前,全县林果业产值达6亿元,山区群众和移民群众依靠林果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10万库区群众依托林果走上致富路。
“挣脱尘嚣,投入大自然怀抱,彻底放空,很治愈,这是生活最理想的模样。”8月14日,在淅川县大石桥那水乡·水上青荷民宿,临水而居极目远眺,山温水软,烟波萦绕,让来自郑州的游客张琪称赞不已。
绿是发展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底气。近年来,淅川县统筹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文旅兴县”战略,让群众在生态旅游产业链上增收致富。把全域旅游作为引爆点,打造环丹江生态旅游圈,做好体育、民宿、美食等与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在全县掀起民宿建设“大热潮”,不断擦亮南水北调文旅品牌,描绘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秀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