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verseas Expertise Introduction Center for Discipline Innovation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Water Source Area of the Mid-line Project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学院主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第三届水源地生态安全国际论坛在中线渠首南阳举行

发布日期:2022-11-13  文章来源:本网站   点击数:


本网讯刘少博/文 王鸿天/图11月12日,主题为“复苏河湖生态健康 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第三届水源地生态安全国际论坛”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在南阳师范学院隆重召开。

论坛由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李百炼院士、北京大学孙卫玲教授、我校南水北调学院暨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和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流域生态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李玉英教授以及陈兆进特聘教授等主持,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Robert Costanza 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Kurt Anderson 教授和 Andrew Gray 教授、美国伊科集团首席生态学家伍业钢教授、清华大学刘昭伟教授、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尹炜教高分别作主题报告。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和国内外同行专家共计 2000 余人线上参会,围绕水源地生态安全、自然资本与生态服务功能、淡水生态系统网络结构与功能、流域尺度上生态安全与修复、水文-生态-环境和水信息理论与技术开展研讨。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Robert Costanza 院士作了“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 Capital and Ecosystem Services Related to Aquatic Ecosystems and Watersheds”报告,就与水生生态系统和流域相关的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用详细案例加以阐明,最后指出创造一个可持续和令人向往的未来需要:打破我们对不惜一切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对化石燃料和矿石消费的依赖;将我们的社会目标转向人类和其他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Kurt Anderson 教授了“The Role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Metacommunity Dynamics: Theory and Examples from Microcosms and Freshwater Habitats报告,首先对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理论进行了阐述,从来自微观世界和淡水生境的理论和实例入手,结合加州 Santa Ana 流域生态研究成果生动地揭示了空间结构在元群落动态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Andrew Gray 教授了“The Watershed Microplastic Pollution Cascade”报告,针对水体新型污染物微塑料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了流域微塑料污染的发生机理,并将其在水中微塑料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经验进行了分享。

美国伊科集团首席生态学家伍业钢教授了“Watershed Management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Sino-U.S. Case Study”报告,通过中国和美国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治理的经典案例介绍,指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生态工程,必须效法自然,把目标定在通过生态工程手段和措施恢复流域或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过程、空间格局上,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必须有明确的、可量化的、可实现的目标,也必须具有支持这些目标的生态技术。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刘昭伟教授了“藻类空间变化的水动力驱动机制”报告,以滇池-螳螂川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中藻类变化的相关研究为例,从藻类分属、生化过程与水动力过程的融合、有机微颗粒在紊流中的运动规律以及机理模型和自然现象的匹配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自然水体藻类空间演替的水动力驱动机制。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尹炜教高了“丹江口水库总磷时空特征及异常分析研究”报告,就丹江口水库总磷时空特征及异常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2021年丹江口水库总磷异常主要在9-11月,入库河流普遍高于库体水体,汉库高于丹库,这一现象根本原因是汉江秋汛洪水导致入库总磷负荷增加,反映了流域面源污染占主导的特征。同时提出了在水源地保护后继工作中要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模拟预测能力、提升治理管理能力等相关建议。

本次国际论坛针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充分考虑了水源地生态安全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召集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共同为水源地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守好这一库碧水”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南阳师范学院师生通过ZOOM平台与国内外专家交流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李百炼 院士


 

北京大学 孙卫玲 长聘教授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Robert Costanza 院士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Kurt Anderson 教授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Andrew Gray 教授


 

美国伊科集团 伍业钢 教授


 

清华大学 刘昭伟 教授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尹 炜 教高


 

小鹅通网络直播平台


特邀专家简介 Introduction to Expert


Robert Costanza(罗伯特·科斯坦萨)院士

  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公共政策主席,美国国家科学与环境委员会(NCSE)华盛顿特区高级研究员(Senior Fellow);瑞典斯德哥尔摩复原力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佛蒙特大学研究员(Affiliate Fellow);《Ecological Economics》期刊的联合创始人和前任主席;《Solutions》的联合主编;《Anthropocene Review》的主编,也是其他十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他跨学科对人类和自然界开展研究,解决了从小流域到全球系统多个时空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建模及环境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他目前已在Nature(15篇)、Science(15篇)和PNAS等国际期刊发表600余篇论文,研究成果在Google学术中被引用9.6万余次,HI指数为119,2004年以来被评为全球ISI论文最高引用学者。


Kurt Anderson(科特·安德森)教授

    现任美国加州大学进化、生态与生物学系教授,EEOB DEI委员会成员。美国农业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生物系博士后,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卡尔加里大学副研究员、杜克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流域生态学研究,已发表论文及著作43项,HI指数19,总引用次数为2583。


Andrew Gray(安德鲁·格雷)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流域水文学教授。他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完成了水文科学博士学位,专注于小山河流域的河流沉积物动力学。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建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主要研究河流沉积物在确定水质和河流地貌方面的作用,特别关注野火后沉积物动态、沿海沉积学、沉积物来源调查和微塑性污染。


伍业钢 博士/院长

  美国伊科集团总裁、首席生态学家、北京博大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秘书长、国际生态技术产业联盟执行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中国科协“海智计划”专家、联合国及国际科联“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

  伍业钢博士系美籍主任生态学家,近三十年来主持和参与了美国三大流域(密西西比河上游、艾维格莱湿地、墨西哥海湾)生态修复管理研究和美国三大国家公园(黄山国家公园、艾维格莱湿地国家公园、大烟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科学和管理决策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可研、最优化管理等,并开创了GIS在生态学空间数据分析和模拟的应用。曾任国际学术杂志《Ecological Processes》创刊执行主编(2011-2016)。已发表中英文论著、论文六十余篇,并参与主编《现代生态学》 《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生态复杂性与生态学未来之展望》 《生态学未来之展望》 《生态智慧》 《海绵城市设计》 《生态城市设计》 《绿水青山的国家战略、生态技术与经济学》 《生态与能源》 《生态关系》等论著。


刘昭伟 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副主任,生态与环境水力学学组副主任,《水力发电学报》学术编辑。长期从事生态与环境水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揭示了水动力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研发了复杂水域的水动力学与水环境模拟系统,提出了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调控措施。2005、2010年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教育部“水资源与水安全”的创新团队,2018年获得大禹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40篇,编写学术著作5部,获得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3项。


尹   炜 教高/副所长

     现任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规划、流域物质传输过程模拟、水陆交错带生态恢复、受污染水体治理与修复、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其提出的水库型水源地库周分区保护思路、构建的以水陆交错带技术为核心技术的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提出的清洁型小流域构建的思路与框架均被采用吸纳,其科研成果多次获得长江委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禹水利科技技术二等奖、长江委青年科学技术一等奖奖、国家级科技思想库优秀决策咨询成果特等奖等多项奖励。2012年获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同时带领的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组织和参编专著4部、译著1部,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合作指导研究生9名。


主持人简介 Introduction to Chair


李百炼 院士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终身正教授,曾荣获2015普利高津金奖 (Prigogine Gold Medal) 。该奖每年只表彰一位对世界生态学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是全球第12位获奖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多次获得学术大奖和前沿领军头衔,其中包括“生态复杂性”这一新生态学分支学科的奠基人,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态学终身教授,《Ecological Complexity》创刊主编,《Journal of Arid Land》联合创刊主编,美国人类生态研究院院士 (IHE Fellow),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 德稻生态学大师, 世界生态高峰理事会主席。

李百炼院士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学术生涯里,在包括Nature、Science、PNAS 等权威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90余篇,Google Scholar截至2020年5月的H指数=54.主持、参与和指导了美欧和中国多层次、多尺度的生态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态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还在国内担任了如中国科协海智专家、中国科学院名誉所长及相关政府和机构的首席生态顾问、讲席或名誉教授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2022年,中国环保网首席国际生态学顾问、2015年普利高津金奖得主、美国人类生态科学院院士和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生态学教授李百炼,与美国国家工程院及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双院士刘奕路共同荣获中国旅美科技协会总会2022年度《科技三大奖》之一的《卓越创新奖》(“Outstanding Innovative Award”)

2019年,南阳师范学院通过高级人才柔性引进政策与李百炼院士签约,李院士与我校南水北调中线流域生态安全团队在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中积极贡献。


孙卫玲 教授

  孙卫玲,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

  主要从事天然水体中新污染物迁移转化及生态效应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子课题,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中欧、中日和中韩国际合作项目,完成多项河流综合整治规划项目等。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20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3)、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9)、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全国先进个人会员”(2010)、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2018)、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等多项奖励。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全球水安全工作组领导成员(Leadership member),SCI期刊“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副主编,SCI期刊“Water”专刊“AOP Processes for Organic Removal in Water and Wastewater”特邀编委。

  目前主要研究兴趣:(1)环境中新兴污染物的生态效应;(2)天然水体中新兴污染物的筛选与风险评价;(3)水体颗粒物与新兴污染物相互作用;(4)新兴污染物去除机制。


李玉英 教授/副院长

南阳师范学院南水北调学院暨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层次人才,2022年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河南省首届高级人才国际化培养人选,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卧龙学者,南阳市科技功臣,南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022年南阳市十佳教育科技创新人才,2022年南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流域生态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安全保障技术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学术带头人。瑞典梅拉达伦大学和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委员。

从事水域生态学、污染与生态修复、农业生态学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管局项目1项、水利部河湖保护中心项目1项、2022年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1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和7个省部级项目,2014年第一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20余篇),获国家专利30多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1项,出版著作8部。为国内外多个学术杂志的审稿专家,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等多个省级评审专家,河南省科技咨询业协会注册高级咨询师,南阳市科技局专家组成员,南阳市生态环境局环评专家。


陈兆进 特聘教授

 陈兆进,博士,南阳师范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主要从事微生物分子生态、南水北调水源区水土生态过程与生态修复、微生物资源及多样性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EI论文25篇。国家自科基金通信评审专家、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