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栈
古代酒店的称号,是古代旅行者们休息、住宿的场所,通常位于交通要道或城镇繁华地带。它起源于唐代,当时的客栈主要是为了满足官员、商人和文人墨客的住宿需求。在中世纪后期,因为商业贸易日益蓬勃,远行贸易的商人越来越多,而至世界各地传教的传教士、朝拜的信众、与别国进行交涉的外交官员、传递信件的邮差的数量亦不断增多,客栈的数量随之而增。客栈的名字来源于“招”和“旗”,意味着客栈主人会挂出旗帜,以示欢迎客人的到来。在客栈里,人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美食,还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成为古代人们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
2. 典当行
古代的典当行是一种专门收取抵押品并放款的金融机构,通常被称为“当铺”。在汉朝时期,为了解决与匈奴的贸易问题,互市开始兴起,导致大量物资积累。为了解决物资积压问题,典当行应运而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当行开始广泛出现。最初,典当行主要用于交换货物,后来逐渐演变为提供贷款服务。其主要业务是通过收取抵押品来发放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在古代非常流行,尤其是在生产力低下、经济条件较差的时期,典当行成为了许多人解决短期资金需求的重要途径。
3. 茶肆
茶肆,又称茶馆、茶坊、茶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主要以饮茶为中心。茶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晋代,最早的雏形为茶摊,主要是流动性的,类似于小摊。真正意义上的茶馆出现在唐代。唐玄宗开元年间,相继出现了“煎茶卖之”的店铺。此时的茶馆赋予了供人休息和吃东西的功能。宋代是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几乎各个大小城镇都有茶肆。北宋首都开封的茶肆十分普遍,南宋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且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元代以来,曲艺、评话兴起,丰富了茶馆的休闲方式,使茶馆文化走向大众化。明清之时,品茗之风更盛,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叶榷茶制逐渐淡化,为茶楼茶坊的普及降低了准入门槛。
4. 酒楼
古代的酒楼是一种提供酒水、饮食和其他娱乐服务的场所,是古代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酒楼开始兴起。在汉代,酒楼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及的商业行业,规模较大的酒楼会有两三层的楼房,以及众多的客房和储藏室,还配备了一些娱乐设施如棋类游戏和音乐表演等。唐代时,酒楼更加繁荣,一些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也经常光顾酒楼,创作出不少精美的诗篇。例如,李白的“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便描绘了他在酒肆中饮酒的情景。
5. 画舫
画舫是古代一种装饰华丽、供人游览或宴饮的船只。在古代,画舫通常被用于宫廷或贵族的宴饮、游览等活动,其名称往往带有优雅、浪漫等寓意,如“花舫”、“月舫”等。然而,由于画舫并非商铺,因此其名称可能并不具备商业性质,而更多地体现了其作为游览或宴饮场所的特性和氛围。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舫扁录》记载了扬州画舫的起源,当时,人们把不能承重的运盐船“牵入内河,架以枋楣椽柱”,供人乘坐游玩。现存最早的画舫图案在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里。那是一只气派的双层画舫,楼上有两个女子陪侍着主人,下层有两个舟子正卖力撑船,整个画面彰显着不一样的贵族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