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南阳师范学院委员会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思想阵地 · 理论研究 · 正文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初探
日期:2016-06-07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在新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是否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众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能够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实现整体国民媒介素养的逐步提升。

媒介素养包括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

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群体所接触媒体的数量、方式、程度远非其父辈可比;在媒介受众中,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尚不够成熟、易受影响、易困惑等特点,在接触媒介以及媒介消费方面往往带有功利性、盲从性以及娱乐性。因此,对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进行合理引导,在中小学中逐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很有意义。

笔者认为,与一些先行国家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可以在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做法的基础上,以高师院校中文专业为突破口,以中小学语文课堂为落脚点,尽快推进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当前青少年媒介使用中的新现象

青少年已经构成新媒体消费的主体,而且其获取信息的来源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移。但同时,青少年在媒介使用中也出现了以下新情况:

1.新媒体环境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2012年,以5000名小学生为对象的调查表明:82%的学生每天都会上网,超过52%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多于30分钟;80.08%的孩子每天都会上网看视频;42.02%的孩子每天都会使用微博;28.03%的孩子认为网络是最值得信赖的媒介。针对广州青少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课外阅读的第一渠道。尽管网络的渗透率低于书报刊,但平均接触时间却是后者的两倍以上。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已经处于网络媒体的中度或重度使用状态,将网络媒体作为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来源且不加质疑。

2.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低龄化、娱乐化倾向。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约80%的小学生9岁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已经接触网络。其中,以玩游戏为上网目的的占90%,但只有40%的学生把“学习”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新媒体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正确使用,将有助于他们有效获取信息、丰富视野、拓展思维;但若不能得到有效指导,那么,新媒体对媒体使用时间、空间的“解锁”,以及海量的信息,都会使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在享有自由掌控的快感之后,继而茫然无助。

3.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媒体信息缺乏辨别能力、不能区分媒介现实与生活现实。对上海市3~5年级小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媒介认知方面,绝大多数小学生会不加批判地将新闻报道内容完全等同于真实社会;相当数量的小学生会将电视剧中虚构的情节当作真实的生活,从而非常羡慕剧中小朋友不仅没有学习压力,还有很多奇遇与冒险,并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产生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亟须得到有效合理的疏导,同时,面对新媒体上庞杂的内容,更要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控制力”,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辨别真实世界与媒介建构的世界之间的区别,使他们在更好地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避免受到有害信息的侵扰。

国外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2003~2013年媒介素养教育状况的梳理,可以发现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首先,教育理念方面。欧美国家在分析和评价媒介内容与结构等元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受教育者批判素养方面的要求。如加拿大将培养学生在媒介世界中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具体而言,是使学生认识到媒介内容不等于现实;帮助他们区分虚拟和现实、个人和世界的关系,认识媒体价值和自我价值,并提高学生作为媒体消费者的批判意识;使学生理解公民的概念,知道如何通过媒体进行有效的自我表达。

其次,师资方面。由于教师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状况不同,使得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美国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2016位教师的抽样调查发现,比较集中的问题一是师资水平不均衡,甚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二是教育内容过于单薄,如有的仅停留在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二是课时得不到保障,在没有硬性规定的情况下,教学时间多取决于教师自己的把握。

对土耳其1194名上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6~8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对媒介传播和媒介内容的自觉意识。究其原因,另一项调查发现,是因为教授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中小学教师虽然对媒介素养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媒介信息的反应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认识媒介的效果与影响。

由此可见,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师资质量是确保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顺利实施的两个重要因素。

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路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针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笔者建议,可以从最具可行性的环节入手解决最为迫切的问题。

1.以中小学语文课堂为第一步的落脚点。

在中小学语文课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这比增设一门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难度要小;另一方面,也具有一些先天的合理性:第一,相当数量的中学语文课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插入相关的报刊文章、纪录片、影视剧资料,引导学生比较各类媒体对同一人物、事件的报道角度、传播方式,带领学生探讨媒体传播中真实与审美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觉的媒体批判意识;第二,某些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少量的报刊文章,虽然还未被作为教学重点,但无疑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良好的开端;第三,网络媒体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组成部分,应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合理使用媒体。

2.以中文师范专业为师资培养的突破口。

对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具体而言,一是要编写针对师范专业学生的、适用性强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除了系统教授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对如何在中学课堂上进行媒介素养知识的普及进行案例教学和模拟练习;二是培养、配备合格的媒介素养教育任课教师,做到既有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又了解语文教学,同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三是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中文师范专业的必修课,引导学生由自发到自觉地学习,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3.以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为教育试点。

师范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中文师范专业和附属中小学之间可以开展如下合作:一是由新闻传播、中文师范专业的师生组成课题组,到附属中小学进行调研,了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现状和问题,为撰写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案、讲义及教材等奠定基础;二是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可根据调研的情况,到中小学开设讲座,为学生们释疑解惑;三是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可将媒介素养相关内容与教学相结合,自觉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案设计、教材编写等提供鲜活的素材;四是附属中小学要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案设计、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等具体的工作中来,这既能确保教学方案、讲义教材的专业性,又能确保其在具体教学中的可操作性;五是对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增强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提高运用媒介丰富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式”地指导学生。

4.建立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多个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轨迹的共同点是:首先由民间推动,在某一范围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之后获得政府的认同与支持,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这一发展路径对我国也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教育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学界的研究和各级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借鉴先行国家的做法,从我国教育体制的实际状况出发,对我国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作出规划,从而切实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

此外,构建关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也非常重要。包括形成良好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氛围以及倡导媒体对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入,等等。媒体人可以走进中小学,帮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媒介组织运作、生产流程;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担任“小记者”“小主持人”,参与媒介产品的制作,消除他们对媒介的距离感,为理性媒介消费、媒介批判奠定基础。

现代化的公民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新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是否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是衡量民众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能够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实现整体国民媒介素养的逐步提升。

上一条:共青团的凝聚力,取决于服务青年的能力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卧龙路1638号 电话:0377-63525007 E-Mail:nynutw@163.com
Copyright©2009-2010 共青团南阳师范学院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