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范学院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专业名称: 农学专业
专业代码:090101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3~8年。
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且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三、专业简介
农学专业设立于2015年,2022年被评为校级一流专业。专业依托“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和南阳特色植物及作物遗传改良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河南省特聘教授等在内的一批高水平师资力量,建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伏牛山昆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菌类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艾草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平台和300余亩农场,拥有河南省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1个和多个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农学专业致力于将现代生命科学技术、信息工程技术与传统农业科学相结合,服务河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南阳,面向河南,辐射全国,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扎实的生物学基础,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科学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
毕业生毕业后,经过五年左右的社会和职业领域实践,预期实现以下目标:
目标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和三农情怀。
目标2:具有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意识,能够不断学习来掌握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现代农业领域具有较强的职场竞争力,实现个人的综合发展。
目标3: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作为主要成员或领导者在农业及相关领域的团队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
目标4:了解中国农业发展历史、现状和方向,自觉跟踪农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理解“乡村振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帮扶”等国家战略,熟悉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河南省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种植结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及相关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行业中遇到的问题。
五、毕业要求
本专业从河南省乡村振兴基层人才战略需求出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三全育人”,将思政教育融入四年的专业课程体系中;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体现产出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依据本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和专业特征,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产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三农情怀的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满课程计划规定的171学分,并且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方能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南阳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办法》规定者,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素质要求】
1.1思想道德
身心健康,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文化素质
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热、人与社会”的关系。
1.3 三农情怀
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充分理解农业文明和乡村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具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对应的思政能力素养。
2.【知识要求】
2.1工具性知识
具有良好的文字写作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阅读专业文献,熟悉计算机操作技术。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2.2理学基础知识
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知识,能对作物学相关领域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和判断。
2.3专业知识
掌握牢固的作物生长发育、遗传育种、栽培耕作、农业推广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相关实践实验技能及研究方法,具有审辨思维能力,能够多视角发现、辨析、质疑和评价农学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提出独立见解或应对措施。
3.【能力要求】
3.1学习发展能力
具有主动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能够主动更新知识体系,适应社会和行业产业需要,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
3.2 团队协作能力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主要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3.3 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新性技术研发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事创业的能力。
3.4 宏观决策和广阔视野
了解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育种,种子生产与检验,现代农业产业等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能力;具有广阔视野及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毕业要求1 |
【素质要求】:拥有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有社会责任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身心健康。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1.1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2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热、人与社会”的关系。 |
1.3 三农情怀。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充分理解农业文明和乡村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具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对应的思政能力素养。 |
毕业要求2 |
【知识要求】:具有良好的文字写作能力,能运用外语交流和阅读专业文献;具有较较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高水平的数理化及生物学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 |
2.1 工具性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字写作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阅读专业文献,熟悉计算机操作技术。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
2.2理学基础知识。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知识,能对作物学相关领域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和判断。 |
2.3专业知识。掌握牢固的作物生长发育、遗传育种、栽培耕作、农业推广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相关实践实验技能及研究方法,具有审辨思维能力,能够多视角发现、辨析、质疑和评价农学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提出独立见解或应对措施。 |
毕业要求3 |
【能力要求】:了解农业生物学科、生态科学、农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和产后储藏加工等环节的基本技能;具有开展农作物遗传育种、栽培与耕作、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书面、口头和运用数字化媒体等视觉技术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以及向社会传播、普及作物生产类知识和解决农业生产中一般问题的能力。 |
3.1学习发展能力。具有主动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能够主动更新知识体系,适应社会和行业产业需要,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 |
3.2 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主要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
3.3 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新性技术研发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事创业的能力。 |
3.4 宏观决策和广阔视野。了解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育种,种子生产与检验,现代农业产业等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能力;具有广阔视野及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
六、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作物学、生物学
核心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普通遗传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种子学。
七、课程体系结构表
教育 体系 |
知识体系 |
必修课程 |
选修课程 |
总学分 |
比例(%) |
学时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理 论 教 学 |
通识 教育 |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 |
840 |
43.5 |
|
|
43.5 |
≥10% |
创新创业课 |
72 |
4 |
|
|
4 |
|
其他 |
52 |
3 |
|
|
3 |
|
小计 |
964 |
50.5 |
|
|
50.5 |
|
专业 教育 |
学科基础课 |
418 |
24.5 |
138 |
6.5 |
31 |
|
专业核心课 |
380 |
22 |
132 |
8 |
29.5 |
|
个性化课程 |
就业与创新创业课程 |
256 |
13.5 |
112 |
6.5 |
20 |
|
后备学术人才培养课程 |
160 |
9 |
192 |
11 |
20 |
|
小计(就业) |
1054 |
60 |
382 |
21 |
80.5 |
学科专业课≥50% |
小计(后备学术) |
958 |
55.5 |
462 |
25.5 |
80.5 |
合计(就业) |
2018 |
110.5 |
382 |
21 |
131 |
|
合计(后备学术) |
1922 |
106 |
462 |
25.5 |
131 |
|
实践教学(含劳动教育) |
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思政课实践、实验、实习、实训、设计、毕业实践等 |
414 |
30 |
|
|
30 |
|
综合实践 |
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能力拓展、体美教育、公益劳动(在第二课堂进行) |
|
|
|
|
10 |
|
合计 |
|
|
|
|
39 |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要求: 理工农医类专业≥25% |
总计 |
171 |
|
学科专业课学分(理论+实验): (≥50%)
八、教学计划表
(一)通识教育课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于1-8学期开设,开设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课程,涵盖创新创业、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等知识内容。学生至少选修8个学分,其中要有2个公共艺术课程学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专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
九、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联矩阵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联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1 |
√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 |
|
|
毕业要求1.3 |
√ |
√ |
√ |
√ |
毕业要求2.1 |
|
√ |
√ |
√ |
毕业要求2.2 |
|
√ |
√ |
√ |
毕业要求2.3 |
√ |
√ |
√ |
√ |
毕业要求3.1 |
|
√ |
√ |
√ |
毕业要求3.2 |
√ |
√ |
√ |
√ |
毕业要求3.3 |
√ |
√ |
√ |
√ |
毕业要求3.4 |
√ |
√ |
√ |
√ |
说明:“√”表示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