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专业简介
“营养与健康”微专业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和生活实际,把握经济社会和健康产业发展大趋势,构建“新工科+新医科”深度融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紧扣“国家营养师”与“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为生命健康护航、为职业生涯赋能、为健康中国助力。通过本微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在营养与健康指导、营养与健康评价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功能食品及保健品开发、政策咨询、食品及生物制品生产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还能帮助学生考取国家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资质,从而满足大健康产业对营养指导、健康管理的人才需求。
二、开设课程
(一)开设课程一览表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时分配 |
课外 实践 |
开课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讲授 |
实践 |
|
膳食营养与健康 |
2 |
32 |
32 |
|
|
秋期 |
线下考试 |
|
|
药食同源植物鉴赏 |
2 |
32 |
32 |
|
|
秋期 |
线下考试 |
|
|
食品化学及微生物学 |
2 |
36 |
36 |
|
|
春期 |
线下考试 |
|
|
中医健康管理 |
2 |
32 |
32 |
|
|
春期 |
线下考试 |
|
|
食品加工及保藏 |
3 |
48 |
18 |
30 |
|
春期 |
实践项目 |
|
|
食品分析与检测 |
2 |
36 |
|
36 |
|
秋期 |
实践项目 |
|
合计 |
6 |
13 |
216 |
150 |
66 |
|
|
|
|
(二)课程具体介绍(突出就业或考研)
1.《膳食营养与健康》
【课程概述】课程旨在介绍膳食营养和健康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食物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实际的饮食指导和健康建议。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食品营养对人体功能和发育的影响、掌握各种营养素的功能、来源和推荐摄入量、分析食物标签,评估食品的营养价值、认识常见的营养相关疾病,并研究预防和管理的方法、培养饮食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意识。
2. 《药食同源植物鉴赏》
【课程概述】融合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系统讲解药食同目录中的80种植物的分类、鉴别特征及药用食用价值。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实验观察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其活性成分分析、食疗配方设计及特色产品开发能力,融入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案例强化生态保护与社会责任感。核心内容包括植物形态特征的识别与鉴别、中药性味归经解析、活性成分提取及八大宛药等地域特色植物开发案例。适合健康产业、食品科学及中医药领域学生的系统学习,助力传统中药与现代康养产业的创新和应用。
3. 《食品化学及微生物学》
【课程概述】课程系统讲解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特性及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同时深入探讨食品微生物的种类、生长特性及其对食品安全与品质的影响。课程内容涵盖食品中的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的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如细菌、霉菌、酵母)在食品腐败、发酵及致病中的作用机制。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将掌握食品成分分析与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技术,理解食品变质与安全控制的科学原理,为食品研发、质量监管、生产工艺优化等职业方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
4.《中医健康管理》
【课程概述】介绍中医健康管理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运用中医学“治未病”“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现代健康管理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学习食疗、药疗、针灸、推拿、常见疾病防治等传统中医养生和疗法,达到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或促进疾病的康复、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课程维护个体和群体健康为目的,提供中医方面的健康咨询指导、中医健康教育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中医相关的各种干预。
5. 《食品加工及保藏》
【课程概述】课程系统阐述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及实践应用。课程涵盖食品加工的多种工艺,如热处理、冷冻、干燥等,深入剖析各工艺原理、操作要点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同时,详细介绍食品保藏技术,包括化学、生物及物理保藏方法,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合理手段延长食品货架期、保障食品安全与品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将掌握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关键技术,具备解决实际生产中食品加工与保藏问题的能力,为从事食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培养适应食品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6. 《食品分析与检测》
【课程概述】课程的检测方法和原理涉及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以及仪器分析等学科知识,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的实践型课程。课程围绕食品营养成分(如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糖类等)检测项目,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课程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将掌握食品成分测定的原理、方法及仪器操作,如酒度计、折光仪和分光光度计等。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食品分析的全流程,还能为日后从事食品生产、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科研和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招生计划
计划招生人数:30
四、招生要求
(1)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
(2)南阳师范学院各专业的大二、大三全日制本科生,研一、研二的在读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主修专业成绩优异,学有余力。
五、微专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石金敏 电话:19913619960 邮箱:19913619960@163.com
QQ群号:300539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