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视窗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视窗 > 政务公开 > 正文

教育科学学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是我省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关键五年;是我校全面提升整体实力,加快建设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关键五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高等学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明确未来五年教育科学学院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南阳师范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教育科学学院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潜力,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教育科学学院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教育科学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在办学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所确立的各项发展目标。

1.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在“十一五”期间,教育科学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应用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学等专业课程标准,构建与之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全院教师在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开发、师生互动交流、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全院教师完成教改论文20篇,教改科研项目10余项,极大地提高我院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效。五年来,教育科学学院共为社会输送了高素质的毕业生578余名,连续五年就业率100%。其中,一部分学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先后有50多名毕业生考入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大等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研率与考研录取率、CET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率一直在我校名列前茅。

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院被评为优秀单位,2009年被评为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先进单位。

2.师资队伍得到加强

我院在学校“人才强校”的方针指导下,采取内培外引相结合的办法,加强队伍建设,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高级职称有13人,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2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已经形成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学科研队伍。教师队伍中,有外校学历教育经历的达100%。

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目前,我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团队1个。

3.学科建设取得成效

我院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的作用,狠抓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特色进一步彰显,2008年,教师教育实训中心被批准为河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科学研究成果明显,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13项,出版专著9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2篇,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目前有校级重点专业1 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精品课程4门。

4.党建工作扎实有效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三新”大讨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五年来,共培养和发展了近50名党员,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我院党总支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有10名同志被评为先进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后有8人次受到学校工会、团委的表彰。

5、学生管理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学院学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学院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带领各个班级积极开展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按照“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强化素质,力促就业”的教育服务理念,多个年级都获得了河南省优秀班集体,团支部被校团委评为学校五四红旗团支部;毕业班学生考研率保持20%左右,极大地促进了学风建设;学院加大学生师范生技能培养,依此提高了学生的教师教学技能,共24名学生获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普通话通过率100%,四六级过关率在90%以上,就业率连续保持在100%。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在学校第六届“张衡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有5篇文章获得一、二等奖,并积极参加河南省第八届“挑战杯”比赛,获得优异成绩。

二、“十一五”时期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育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有待进一步落实,教风和学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虽然进步很大,成效显著,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有待进一步增强,省级及以上的教学成果、教改课题数量较少,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是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年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比例尚有提升空间,尤其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较少,难以形成分专业方向的学术梯队,创新能力强、能够主持国家级课题、发表高层次科研论文、在国内有一点知名度的学者和杰出人才亟待培养。

四是办学特色有待彰显。教育科学学院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但还谈不上有自己的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尚在形成之中。

 

第二部分  “十二五”期间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在“十一五”成就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教育科学学院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1.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2.地方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河南是人口大省,为了实现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创造了条件。 

3.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改革探索和办学实践,学院办学规模稳定,办学条件改善,办学实力增强,社会声誉提高,逐步形成了被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符合学院实际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全院上下团结一致,人心思进,为下一步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面临的挑战

学院进行本科教育历史不长,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学院实现发展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专业的招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的推进,需要对即将来临的新形势加以研究。

2.在内涵建设方面,专业规模过于单一,教育教学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入;知名专家、优秀拔尖人才偏少,高级别科研项目尚欠缺,学科梯队建设有待加强。

3.在办学条件方面,学院教学经费、实践经费、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图书、仪器设备还显不足,内涵建设受到办学条件制约的矛盾依然存在。

4.在管理方面,目标管理推进不够,各项考核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创新意识和行政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部分  “十二五”教育科学学院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认真落实我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等文件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努力建设二至三门在同等院校有一定影响力并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二、总体目标

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建立以应用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学前教育学为主干,以为基础教育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前教育(艺术)为特色,努力培养具有科学理念,现代知识,信息技术技能,较高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确保硕士学位授予点顺利通过验收。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基石,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学术梯队,在3—5年内把教育科学学院建成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鲜明的科研强院。

三、基本思路

积极探索教育科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强调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用性,改革创新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在2010年至2015年,工作重点是: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规定》及我校“十二五”建设和发展规划要求,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的质量,以教师教育实训中心为载体,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打造引领南阳地区教师教育发展、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教育科学学院。

 

第四部分  “十二五”教育科学学院发展任务及措施

 

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1.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体是以普通本科为着力点,大力加强辅修、双学位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通过服务社会、地方教育带动发展。办学规模方面:教育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保持不变(教育学专业40/年,教育技术学40/年);大力加强应用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艺术类)招生,“十二五”期间,原则我院全日制学生在校规模保持在900-1000人/年。课程与质量工程建设方面:使新办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通过重点课程建设,到2015年校级精品课程超过10门。力争将社会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中国教育史、德育原理等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将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教育学、公共心理学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形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继续加强我院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建立精品课程录制室。

2.基本思路与措施

在人才培养类型方面(类型定位):从教学型学院向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过渡。在人才培养服务面向方面(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南阳,对准豫西南,服务河南,辐射全国。在学科建设方面(学科定位):课程与教学论为核心,全面强化学科建设,以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先导,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提高学科持续发展能力。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定位):以教育类专业为重点,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专业课建设与公共课建设并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多专业、高素质、有特色的专业建设局面。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扶持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全方位推进创新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创新平台计划,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造“卧龙学子”的特色文化生态环境;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打造紧密结合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特色;实施教师教育培优计划,开展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全面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1)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相关专业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和应用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进一步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坚持把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实现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积极支持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继续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和SPCP项目,参与各种大型学科竞赛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和教学管理模式 

进一步完善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对教学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继续进行探索。

(4)充分发挥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继续坚持教授上讲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发挥教授、副教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鼓励教授、副教授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不断取得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引导制度,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5)加强质量工程建设。

我院有“公修教育学”、“公修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等四六是校级精品课程,今后一段时间要进一步加强对这四门课程的管理、评估和建设,为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奠定基础。同时,着力加强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建设,力争到2015年成功申报省级教学团队和特色专业。

二、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1.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创建硕士点为契机,以建设高水平学术平台和团队为突破口,以科研管理体制创新为动力,高举“学术至上”的大旗,强力推进“科研兴院”战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经济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

一是争取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二个校级重点学科,到“十二五”规划的后期,争取1—2硕士点。

二是培养和锻造一批高素质的学术梯队。力争五年内,校级及以上科研骨干、省级及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杰出青年基金”、“杰出创新人才”人数均有一定突破。

三是力争学术研究有重大突破。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2-3项,省部级10-12项,地厅级15-20项,出版专著1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80篇以上,力争能有5-7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并获省部级奖3-5项。

四是探索出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思路与措施

大力实施“科学研究提升工程”,按照“整体优化、重点突破、彰显特色、突出服务”的思路,以实现重点突破为目标,以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动力,突出汉文化研究的地域特色和学术特色,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组建学术大团队,构筑学科大平台,产出科研大成果。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联系,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着力优化学科布局,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扩大专业队伍,提高学历层次, 2010-2015年每年引进硕、博士2—4名。

二是提高职称层次,2010年晋升副教授1名,讲师3名;2011年晋升教授2名,副教授2名;2012年晋升,副教授,3名;2013年晋升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2014年晋升教授2名,副教授2名。另外,创造条件2012年至2015年引进1至2名教授。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办学条件,鼓励申报各类项目,联合攻关,着重体现特色专业方向优势。

四是将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级科研项目作为学科建设重点,争取国家、地方项目经费,鼓励出版发表专著和论文,鼓励教师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学研结合,以各类形式促使科研工作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

五是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我系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项目合作,五年内,举办两次省级以上学术会议,加大学术合作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

六是改善教学科研办公条件,为教学科研提供保障,教师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并拥有多媒体教室,局域联网,并提升办公设备,继续购置心理仪器设备,并扩大实验室论证设计功能完善教育技能,实验室和师资培训基地,以更好地满足学科建设需要。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发展目标

围绕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优化结构,构建人才梯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硕士学位点的申报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

一是在思想素质方面,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备本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力;掌握现代化科学研究手段和教育信息技术。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外语和现代教育技术。

二是在学历结构和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力争在五年内,每年引进硕、博士2—3名。根据教学需要,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比例控制在教师总人数的1/5左右。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生总数约在1200人,教师总数45人左右,生师比控制在20:1,每年引进1-2位硕士或博士,使博士学位教师总数达到5人,占40%以上。2010年晋升副教授1名,讲师3名;2011年晋升教授2名,副教授2名;2012年晋升,副教授,3名;2013年晋升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2014年晋升教授2名,副教授2名。另外,创造条件2012年至2015年引进1至2名教授。使高级职称总数达到20人,占50%以上。 
三是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从2011年起,新进教师原则上必须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到2015年,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全部达到硕士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 
四是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支占专任教师总数1/5左右的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2.思路与措施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健全教师培养制度为保障,以培育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为重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科研环境,加强师德建设,凝练师资队伍,努力构建良好的师资培养支持体系,为我院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投入和学院里有限的资金,做好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实施“人才强系”工程,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在我院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

二是拓宽兼职教师来源渠道,采取多种途径,选聘省内、外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优秀教师、知名学者担任我系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以期带动我院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是加强教师培训,选送和鼓励教师外出读硕、读博、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每年选派2-3名教师外出单科进修或攻读硕、博学位,特别是大力提倡青年教师走出去,开阔视野提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为硕士学位点的招生夯实基础。

四是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为教师搭建工作平台,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广泛宣传和表彰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尊重和保护教师的劳动成果。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推进民主管理进程。

四、学生管理

1.发展目标

本科教育要继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

一是强化学生的日常管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立足于学生存发展的大局来对待学生日常的管理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带好、管好、培养好全院学生。 

二是立足专业特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为考研、就业创造重要条件。以考研辅导为突破口,加大学生考研的引导与辅导,为学生更高学历的教育打下基础。

三是扎实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为硕士点的招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夯实基础。

四是十二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帮助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提高学生师范生技能,巩固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并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和参与导游证等资格考试,扩大就业口径。继续提高毕业生报考率和外语四六级过关率,提高计算机等级过关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继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2.思路与措施

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以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为保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推行学分制为手段,推进分层教学,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全面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和制度环境。

 

第五部分  “十二五”教育科学学院发展规划实施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形成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认真落实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强力提高学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设立规划实施领导机构。组成学院“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重点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规划有效落实。

二、制度保障

一是进一步完善学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与改革,细化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检查,年年有成绩,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落实到位。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队伍建设之中,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和提升学院教学、科研的软、硬件建设水平,为“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院风保障

一是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学院、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活动。建立以加强廉洁从教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为重点廉政制度,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是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共青团和学生工作,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方法,着力构建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培育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危机意识;形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教学科研氛围。

 

总之,“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多制约性难题,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要正视困难,迎接挑战,在未来五年,我们将在学校正确领导下,继续坚持“制度建院、质量立院、管理强院、创新兴院”的办学之路,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争取实现历史文化学院“做强”的目标,把我院办成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教学院系,为南阳师范学院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教育科学学院院务公开制度
下一篇:教育科学学院评优评先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