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思想教育 -> 特色工作 -> 正文

学工献礼党代会系列六:开展教育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出成效

发布日期:2025-04-01  来源:   点击量:

谱写心理育人新篇章:牢筑心灵防线,护航青春成长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3年,学校成为首批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2017年,成为首批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2019年,被授予全省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爱在宿舍’心理育人工程”荣获河南省第三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23年,被省高教工委和教育厅评为首批“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化建设示范学校”。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建设、基础建设和内涵建设,完善了各项制度,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增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初步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南师样板”。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标准化建设取得实效

(一)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

构建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工作体系。成立了由主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主要行政部门和相关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专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校长多次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检查指导工作,走访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及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问题;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措施;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教学课程体系、督导评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三)完善规章制度,实施目标管理

建立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30项。全校21个二级学院、东中区学生公寓均建有心理辅导站,对二级辅导站实行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年度考核。对辅导员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技能培训。

二、构建个三”模式靶向施策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搭建“三个平台”,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1.搭建团学平台,强化朋辈帮扶互助。校、院两级学生会均设有心理部,成立了学生心理社团和心理学社,重点开展心理知识宣传、朋辈关爱互助等工作。选拔培养了一批心理志愿者,组成一支素质优良的朋辈帮扶队伍。创新性开展“5·25”心理健康宣传月、“10·25”心理健康宣传周等主题活动,举办阳光宿舍秀、心理趣味运动会、校园心理剧大赛等系列活动,引领学生感悟信任、体验沟通合作,参与人数累3万人次。

2.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 学校先后投入200余万元,建成了预约接待、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多功能训练室,面积达1000平米;室外素质拓展基地占地2000多平方米。面对疫情冲击和闭环管理引发的学生心理变化,微信公众号“南师心苑”及时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教育视频,每年推文130余篇,阅读量达1万余次,朋辈心理树洞邮箱回复率为100%;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专题网站,年均发布新闻300余条,点击量8万余次。

3.搭建校外合作平台,构建心理育人共同体。学校先后与上海德瑞姆心理教育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宛城区社会心理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与南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该院建立了学生心理诊断绿色通道,并定期在我校设立门诊,三年来有40人利用该通道进行快速诊断;牵头成立南阳市五所高校心理咨询联盟,适时进行心理案例研讨。

(二)紧握“三大抓手”,锻造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力量

1.以“专兼结合”为抓手,精准打造优良师资。学校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能力互补、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咨询、危机干预以及日常教学工作。现有专职教师9人,师生比1:3569高于1:4000的建设标准兼职教师58人,师生比为1:492,高于1:500的建设标准

2.以“内培外训”为抓手,精准增强教师素质能力。学校将专、兼职教师培养计划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每年专、兼职教师分别培训42学时和31学时以上;将“教师心理健康指导”列为“新教师入职培训”必修专题;对学工队伍、宿管餐饮人员开展开展专题培训,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全员化、全程化、全覆盖。

3.以“专业发展”为抓手,精准提升学科水平。鼓励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学专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三)强化“三个支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1.以“教研室为支撑”,增强教学组织功能。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2021年,《社会心理学》获得河南省一流课程;刘柏涛博士指导的《请让我来夸夸你》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竞赛二等奖,并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23、2024年范敏、万昕冉主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心理健康优质课。

2.“课程为支撑”,强化教学体系建设。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共32学时;开设尔雅网络课程《社会心理学》、《幸福心理学》、《有效沟通技巧》等6门选修课。刘柏涛博士参编的《学校心理辅导》列入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建设。

3.以“教学改革为支撑”,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近年来,教师团队先后主持国家、省、校级教研项目28项,此外,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改革专题讲座50余场,指导教师运用最新教育改革成果。

(四)推进“三个环节”建设,促进学生心灵成长

1.狠抓“层级递进环节”,畅通信息通道。建立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工作体系,形成心理问题快速反应机制。按四级网络体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层层关注、级级守护

2.狠抓“预警跟进环节”,高效开展心理干预。全面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年来普测总数达2万4千余人,平均预警率15.38%;学生心理问题实施分类管理、分类疏导干预;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实心理危机“随时报制度三年来,共发现和帮扶严重心理问题学生260余人次。

3.狠抓“咨询帮扶环节”,突出对重点群体关注。持续优化心理服务质量,优先每两周开展一次团体辅导活动,学生心理咨询量为年均700余,重点关注1251人,转介治疗机构46人,协助送医、送家诊治15人,69个严重危机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有效呵护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有一些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在立德树人总目标下持续推进“五育并举 协同育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助力学校“更名大学和创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两大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南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