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旨在自救的恋爱中心理不安的审美演绎
——关于鲁迅《伤逝》审美生成的一种解读
姚晓雷
(浙江师范大学 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伤逝》这篇小说尽管已经有了多种解读,但在我看来,它是鲁迅基于接受许广平爱情追求后的内在焦虑不安感进行的文学想象。鲁迅和许广平的恋爱更多是正处于心理危机的鲁迅的一种自救行为,而非纯粹发自爱欲本能的对爱情的憧憬以及对对方的向往。一方面,鲁迅想在爱情的名义下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又让他无法自信拥有爱的能力。同时,由于正常家庭生活的缺失,他想象不出真正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建构和维持,担心最终会重蹈和朱安在一起的悲剧覆辙。作为释放自己内在不安和压力的一种文学方式,《伤逝》是鲁迅从自我审视的角度进行的一种“抉心自食”,他抽出人格里潜伏的受求生本能驱动的“小我”部分,让其化身为男主人公涓生;同时很大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化用了和许广平、朱安的相处经验,合成了小说的女主人公子君,为女主人公设置了一个“走在通向朱安的路上的许广平”的模式,并对未来的结局作了一番不无悲观的警示式演绎。鲁迅此时内在心理状态的复杂性,使《伤逝》文本形成了“有罪”“有过”与“有理”多重声音混在一起的多主题变奏。
关键词:自救;恋爱心理;不安;审美演绎
引用格式:姚晓雷.一场旨在自救的恋爱中心理不安的审美演绎:关于鲁迅《伤逝》审美生成的一种解读[J].南都学坛,2025,45(4):36-47.
婚恋的箴言与暧昧的自我
——论《伤逝》的启蒙主体及其文本性态度
赵牧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伤逝》是一个多义的文本。近一百年的阅读与阐释普遍注意到了其中的婚恋悲剧,并从启蒙困境和女性解放角度发掘其中的象征意味,而在这个过程中,涓生的形象也成为关注的中心,但相关理解却莫衷一是。由于采用“手记”形式,涓生原本获得了自我阐释的机会,但若将之与传统的“悼亡”书写比较,他作为反思主体无意于偿还对于亡人的情感负债;而若将之与现代忏悔书写比较,他作为启蒙主体却只满足于启蒙议题的文本化复述。此外,作为恋爱的主体,他也无法从子君的死亡中获得生存教益,却致力于发掘妥协与堕落的心理依据。这种总体上的自我否定隐含了鲁迅的矛盾,鲁迅其实在批判“后五四”教条化的恋爱伦理之外,又内在于其中,以深切的焦虑对于一场即将展开的师生恋进行沙盘演绎。
关键词:《伤逝》; “悼亡”传统; 启蒙主体; 文本性态度
引用格式:赵牧.婚恋的箴言与暧昧的自我:论《伤逝》的启蒙主体及其文本性态度[J].南都学坛,2025,45(4):48-57.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诗意“坐看”
王晓梦
(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摘要:中国古典诗人常以“坐看”的身姿挥墨为诗、落笔成词,“坐看”从此由具体的动作行为凝练为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事象”之一,其包含着“坐”的身姿与“看”的神态,从而联结着行为的主体和被观照的外物,以此呈现了诗词的时空定位,同时投射出诗人的形象、情绪及其生命处境。古典诗词中的“坐看”是一种别样的姿态,看似游离于时空域外,却时时求索着心灵的表里,意味着诗人渊然停蓄的生命状态,默示着停泊、无为、静观或远望的情态意向。在诗人的“坐看”间,岁月流转,物景迭替,自有禅机旨趣,诗美无限,雕镂出别具风姿的诗词意境。
关键词:“坐看”; 事象; 古典诗词; 诗思; 审美
引用格式:王晓梦.论中国古典诗词的诗意“坐看”[J].南都学坛,2025,45(4):58-67.
西人所编汉籍书目中的《红楼梦》探析
赵东旭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中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代表之一的《红楼梦》,很早就传到西方世界,被编入西方汉籍书目。西方汉学家在汉籍书目中对《红楼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4种类型:按照学科或文学体裁编排、按照汉籍或作者首字母以及捐赠人为序编排、按照数字序号编排、按照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他们在编目的同时,也对这部小说提出独到的见解。西方汉学家将《红楼梦》著录于汉籍书目,突破了国内传统小说观念的限制,提高了它的文学史地位,充分肯定了它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促进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对当下的古典小说研究也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西人; 汉籍书目; 编纂方法; 《红楼梦》
引用格式:赵东旭.西人所编汉籍书目中的《红楼梦》探析[J].南都学坛,2025,45(4):68-74.
贾谊《新书》文献学价值探微
揣松森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省诸子研究中心,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贾谊为西汉时期著名诸子,其著述主要见存于《新书》。《新书》是贾谊著作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多次重编所形成的集子,其面貌的差异反映了作品存亡聚散状况和编纂者文学观念之间的双重纠葛。书中大量征引先秦经传杂说以及诸子百家之语,保存了众多汉代以前的佚文遗说,具有重要的校勘和辑佚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其中“事势”“连语”“杂事”三类篇目汇于一编,使人得以窥见周秦西汉子家学术交修和体用兼修的浑融面貌,从而更深切地认识诸子身份和子学性质,并辩证地看待“文”与“献”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新书》;文献学;子书重编本;校勘与辑佚;子学性质
引用格式:揣松森.贾谊《新书》文献学价值探微[J].南都学坛,2025,45(4):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