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传统、地域:谁的审美乌托邦
——试论豫剧《朝阳沟》的多重内涵
姚晓雷1,陈玉璇2
(1.浙江师范大学 文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2.浙江大学 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58)
摘要:自1958年问世以来,豫剧《朝阳沟》之所以能常演不衰并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文化现象,与其审美内涵的丰富性密切相关。这部豫剧审美结构的表层形态是一个弘扬“上山下乡”主旋律的故事;中层结构是对长期的农耕文明背景下乡土社会所形成的土地意识、情感思维、审美趣味等传统价值形态和审美形态的演绎;深层结构则是对河南地域民间人们热衷追求改天换地的乌托邦情结、以斗争为核心的土地情感、六亲缘薄的认理型人格以及讲究有容乃大、得理饶人的人际关系处理策略等的阐发和映现。正由于有多层内涵的支撑,才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群体都能在其中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关键词:《朝阳沟》;主流;传统;地域;乌托邦
引文格式:姚晓雷,陈玉璇.主流、传统、地域:谁的审美乌托邦——试论豫剧《朝阳沟》的多重内涵[J].南都学坛,2024,44(4):32-40.
同一性诉求下的茅盾文学奖
范 国 英
(西华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
摘要:在现代性自反性动力的推动下,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力图重新建构知识分子在现代性的分裂和矛盾中被削弱的话语权,为这个世界提供认知体系和解释框架。自第八届到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评奖机制、获奖作品的创作手法和获奖作者的构成上都体现出某种同一性诉求:在评奖机制上抹平了原有的审读小组和评选委员会之间的对立,用提名书目取代推荐书目,重新强调茅盾文学奖评奖的权威性;对现实主义作品的认可轨迹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肯定;现实主义的重新回归将曾处于文学场中不同位置甚至是对立的作家并置在茅盾文学奖这一体系当中。可以说,自第八届起,茅盾文学奖开始重建知识或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为这个社会以至于世界提供一种具有稳定或永恒意义的价值体系和认知体系。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同一性;现代性
引文格式:范国英.同一性诉求下的茅盾文学奖[J].南都学坛,2024,44(4):41-47.
先秦儒家理论中“文”字的思想内涵
朱金发1,朱汉若2
(1.南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南阳473061;2.韩国清州大学 研究生院,清忠 北道 清州28503)
摘要:“文”字是先秦儒家理论中的“文”“文学”“文章”等概念的理论核心。殷商甲骨文中以“文”作为美称来赞美先王,西周初年沿袭“文”字的这种用法,并以有礼为“文”,以有“文”为德,大力提倡明德精神,提出“文德”概念。春秋时期,以个人道德操守、个人品行、文化素养与言辞文采为“文”,同时认为《诗》《书》等典籍的学习可以培养这种品性,“文”概念的礼仪与文化的思想观念有了分化趋势,《论语》中提出的“文学”概念是礼的范畴,是孔子授徒课业的主要内容,《论语》中多以“文”指代这种课业中《诗》《书》等典籍学习,以“礼”字指礼仪学习,“文”概念理论内涵分化趋势更明显。战国时代,“礼文”与艺文被区分开来,以“文章”指礼,以“文学”指学子课业的《诗经》《尚书》等典籍,“文学”概念就逐渐脱离了礼学的理论阈限,特别是《荀子》一书中,“文学”直接与《诗》《书》经典相关联,为后代文艺理论的文学概念的提出,开创了理论源头。
关键词:先秦儒家;文;文采;文德;文学
引文格式:朱金发,朱汉若.先秦儒家理论中“文”字的思想内涵[J].南都学坛,2024,44(4):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