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期刊部首页|

历史学研究

当前位置: 期刊部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学研究 -> 正文

《南都学坛》2025年第5期“历史学研究”栏目:摘要、关键词、引用格式

发布日期:2025-09-17浏览次数:

清代安南贡道变迁考释

梁允华

(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清代安南贡道分水、陆二途,大致经历五个阶段的变化。康熙初年沿袭明朝广西、广东、江西、江南水路旧例;康熙十九年之后改由广西、湖南、湖北、江南水路入京,从直隶、河南陆路返回;雍正、乾隆时期往返皆从江南水路;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咸丰时期改由直隶、河南陆路往返;同治、光绪年间河南、湖北段返程改由新郑、南阳、襄阳、汉阳一线。其间偶有中途改道,迂回广东、江西水路及经安徽或山西陆路,光绪九年改由海路至天津,概非常例。贡道的阶段变迁与临时调整,是中越关系频繁互动的体现,亦与中国地方政局变动和国际形势变化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越南;贡道;燕行文献;中越关系;朝贡体制

引用格式:梁允华.清代安南贡道变迁考释[J].南都学坛,2025,45(5):25-37.

唐代官制中的“调”

张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调”相关的词汇频繁出现在唐代选官制度和实践之中,其中“常调”一词从赋税制度兼跨为官制概念,是一系列概念的本意。通过文献检索和史实梳理可知,作为一种任官形式,“调”惯指初任官、次任官,很少与第三任及以上任次搭配;“调”指的是低品级官员的非降级人事变动,“常调”没有超越吏部铨选的范围。在唐代官制的演变过程中,“调”存在词汇泛用现象,逐渐等同于选官本身,并成为表示获得官职的名词。“调”及其衍生词在选官中的运用,体现了唐代官制专业化、标准化的成熟发展,相关特点为宋以后的选官制度所沿用,广泛应用于低品级官员的选用之中。

关键词:选官制度;“调”;“常调”;吏部铨选;“久不得调”

引用格式:张程.唐代官制中的“调”[J].南都学坛,2025,45(5):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