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发布日期: 2021-02-04

    “三农”问题,关键在农民,重点在新型职业农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振兴。在刚刚闭幕的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国生指出,努力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在前列。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必要举措。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思想开放、受教育程度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具有专业农学学历及相关技术的人员,他们将所学知识和专业技术主动应用于农业生产,进而使得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技术得到实质性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构成具有综合性特征,其中不仅有实现转型的传统农民,还包括拥有大量生产机器的农机大户与组织力强的农村合作社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所要求的能力素质,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开拓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谁来种地”的问题,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指出,到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训普遍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发展。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拓宽渠道,实施精准培育。应尊重农民的学习规律,结合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日常话语习惯,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技术培训的效能。不仅要讲授专业技术知识,更要进行政策解读与前景需求分析,以此解决长期困扰农民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帮助农民树立问题意识和前瞻意识。

强化培养,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竞争力。加大我省种粮标兵、全国种粮大户、扎根农业农村专家等模范典型的宣传力度,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爱家乡、爱农业、爱农村的热情。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推进农民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效衔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农民上我省农业专业院校继续深造,培养一批高素质、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化、本土化的农民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农技推广网络建设,构建农科教推、产学研用推广新机制,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要实施农村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把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范围,引导家庭农场开展联合与合作,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新型职业农民从零散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的正规化、科学化、高效化转变。

聚焦关键,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就业创业领军人才。中青年人才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我省要加大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建立农业农村人才强基工程,积极引导大学生想去农村、想留农村,尤其是要优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培育创新人才,实行定向招录、定向补贴,优化涉农专业设置,扩大高职院校在农村招生规模。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加大农业专业技术院校的涉农专业大学生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同时,要通过“第一书记”“村官”以及科研院校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的优势,发挥乡村人才的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积极吸引各类人才资源优先向乡村地区聚集,打造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立足实际,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互联网+”作为一股新动能在各行各业展现了惊人的发展态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同样,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离不开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支持。“数字乡村”能够有效弥补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职业鸿沟。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发展将大大拓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渠道和农民群体的销售渠道。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购等的发展,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软件,利用5G技术推动物联网与传统农业的结合,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搭建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

(作者系省社科院人事教育处处长、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1年02月03日 06版 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