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贯彻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保证新发展理念落实落地的重要方面。
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19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0.6%,但户籍城镇化率只有44.38%,这就意味着超过16%的农业转移人口并没有真正实现完全的市民化,也可以说,目前我国还有超过55%的人口仍然是农村户籍、农民身份,家庭在农村。
回顾我国的城镇化历程,走的是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镇化道路,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以及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不断加快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2%,到2000年达到36.22%,22年增长18.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83个百分点;本世纪以来城镇化率增长24.3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28个百分点,总体上城镇化呈现为不断加快发展的趋势;“十三五”以来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16%,已逐步放缓速度。从户籍城镇化率看,本世纪以前基本呈现为不断加快的趋势,但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1.12%,放缓的趋势更加明显。
之所以这样,首先是城镇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发展放缓规律的必然结果,其次就是丧失优越性的城镇户籍也大大减弱了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加上大城市规模过度扩张导致生活成本增加,以及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导致农村潜在利益难以释放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得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下降。所以,“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之一。
核心在强化产业支撑
强化产业支撑就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优化县域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有1881个县市,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突出特色化和优势化,最大的忌讳是产业的同质化和同构化。要以突出特色避免无序恶性竞争,把特色做大做强、做成优势,尽可能构建“一县一业一特一优”高质量发展格局,以形成县域核心竞争力。
总体上看,我国不少地区县域经济特色还不够鲜明,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低端同质化、低级同构化现象。其实,特色不仅有自然赋予的、历史传承的,还有长期积累形成的、自我创造的。如广西阳朔的山水景观特色是自然赋予的、山西平遥的文化民俗特色是历史传承形成的、河南林州建筑产业特色则是长期艰苦奋斗积累形成的、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特色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因此,每个县首先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特色是什么,顺时应势大胆培育特色。
实际上,特色和优势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立足特色、突出特色、强化特色,围绕特色做文章,切不可广而泛之,蜻蜓点水。要努力深入挖掘特色,采取措施放大特色,把特色做精做细做鲜明、做大做强做成优势,以特色厚植传统优势,以特色培育新优势,以特色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打造平台载体,着力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基础设施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为此,要加强县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县城路网结构,推进支路、街巷等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建设。强化供水节水及水质提升,实施一批供水水厂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用水普及率。实施城市燃气气化工程和城市供热民生工程,提高燃气普及率,多途径开发气源,积极引导管道燃气向有条件的乡镇延伸。完善电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县城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和普及水平。
加强县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要按照国家标准同步规划建设相应的体育场所及设施。改善县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设施条件,推进街道、社区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国家中小学及学前教育发展有关政策,合理布局、配套完善居住小区、居住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加快县域养老设施、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县级各类医院标准化设施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康养医疗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县城老城新城建设,老城区要加强城市更新,推进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统筹县域交通运输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经济安全、便捷舒适的一体化城乡交通体系。
(作者系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1年02月03日06版 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