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伏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1-04-1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

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战略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愈加巩固。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GDP总规模达到99.1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保持在30%左右。2020年以来,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预计GDP将突破100万亿元(按:国家统计局20211月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GDP增长2.3%,突破100万亿元),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更快跃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我国正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变成了建设者和贡献者。中美两国力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两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的竞争加剧。2015年至2019年,中美经济总量比值从61%增长至67%,今年可能达到70%,差距持续缩小。总体上,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基本特征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主动顺应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内在要求和战略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的新定位。“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向未来,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层次、多样化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更有针对性、更加系统化地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后疫情时代风险挑战的现实要求。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根据国际机构预测,2020年上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比上年同期下降49%,新建项目数量下降37%,跨境并购下降15%,跨境投资融资交易下降25%,全年全球货物贸易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或下降9.2%。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还可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治理体系带来深层次影响,对我国发展和安全带来重大冲击。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循环,支撑并带动外循环,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逆全球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逆全球化趋势,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展望未来,经济全球化会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但根本方向不会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顺势而为调整经济发展路径的先手棋,是更好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主动作为。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通过发挥要素低成本的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对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积极调整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国内循环的重要性和地位显著上升。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依存度为64.2%2019年已降到31.8%;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最高时的10%降至现在的1%左右。2019年,国内需求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9%,其中最终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57.8%;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万亿元,增长8%,高出GDP增速1.9个百分点。因此,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已经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需求升级是大趋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好大国经济超大市场规模,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动力,稳住经济中高速增长“基本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扩大有效需求的关键点之一是消费。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从趋势看,我国消费水平和品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的增长空间。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从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等方面发力,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投资是扩大有效需求的另一个关键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的投资积累还有不小空间。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了我国在科技创新体系和防灾备灾体系等方面存在短板。总体而言,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还有可拓展的空间,关键是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保持投资合理增强,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要进一步发挥有效投资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大一批跨区域协调保障生态安全等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投资,使投资在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功能、强后劲、促协调等方面持续发挥效益。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供给侧引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更需要科学技术的解决方案,更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历史多次证明,“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所在。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塑造新优势。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提高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给质量、服务难以有效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多样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用高质量的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产业是根基。长期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循环,但在国际分工中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客观要求。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锻造全产业链优势,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大规模经济效应和产业配套效应,进一步放大完备产业体系的配套优势,提高企业的根植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国内大循环畅通与否,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与运行效率至关重要。要更多采用改革的办法,打通制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良性循环的堵点,使各项改革有利于激发整体效应,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要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破除各类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跨区域流动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消除或明或暗的地方保护主义,增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以更高效率的国内大循环增强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重点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毫不动摇地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发展和安全,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通过更高水平开放和更高层次合作化解潜在安全风险,避免受制于人。

40多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对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吸引力更强。构建新发展格局,仍然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能够国际循环的领域要更积极地参与国际循环,更高水平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率先建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包容增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成果。

努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幅缩小,但在部分高端领域仍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我们不仅要能在正常的国际环境下参与国际竞争,也要在风云突变的情况下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化解外部风险。要梳理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情况,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在那些有被“卡脖子”、被脱钩风险的领域建立和提升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关系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候能够做到自我循环。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领域持续发力,增强我国前沿科技的制衡力。

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自立自强、自力更生也不是搞自我封闭、自给自足,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国效力。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只要顺势而为、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条件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来源: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