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期刊部首页|

教育教学研究

当前位置: 期刊部首页 -> 专题专栏 -> 教育教学研究 -> 正文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年第4期“教育教学研究”栏目:摘要、关键词、引用格式

发布日期:2025-07-27浏览次数:

南水北调精神赋能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刘潇潇

(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校园文化的育人成效是高校总体育人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对当前显性文化建设中同质化倾向和隐性育人功能弱化的困境,南水北调精神以其独特育人价值,为破解文化育人瓶颈提供了创新思路。南水北调精神与校园文化育人在价值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等方面具备高契合度。可以通过“理念—制度—实践—反馈”四维联动闭环,推进南水北调精神赋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育人生态。

[关键词]南水北调精神;高校校园文化;文化育人;内在逻辑;实现路径

[引用格式]刘潇潇.南水北调精神赋能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24(4):63-69.

经管类专业推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研究

王玲芝

(南阳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工作,不断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发展。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调查发现,经管类专业在推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程之间缺乏统筹,协同效应未能有效发挥;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单一;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建立专业思政统筹规划机制;拓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场景;完善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完善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加快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思政元素;专业思政;课程思政

[引用格式]王玲芝.经管类专业推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24(4):70-76.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及实践路径

张涵,杨小军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将其融入“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之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之需。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明体”与“达用”相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高校要建设“大课堂”,拓宽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场域 ;构建“大机制”,完善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制度保障;建好“大师资”,汇聚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合力。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大思政课”;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实践路径

[引用格式]张涵,杨小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及实践路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24(4):77-82.

高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探究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为中心

余吉玲

(甘肃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高校应整合教育、人才资源,积极推动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成果之一,也是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行动指南和重要抓手。围绕高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维度、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路径建构等关键议题,探讨高校如何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史育人、培根铸魂,增强大学生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推动大学生成长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拥护者和践行者。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高校

[引用格式]余吉玲.高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探究: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为中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24(4):83-88.

数字化赋能教育转型发展中的异化问题及其矫治

姜英华,张琳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教育与数字化的融合对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转型发展是教育活动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和自身发展需求下进行的主动求变。在教育走向数字化、开创教育新局面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教育异化伴随而生,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的形式增加与潜在的教育差距拉大;教育主体的身体离场与社会情感培养的缺失;教育内容的唾手可得与主体能力的消解束缚;教育空间的流动拓展与价值观塑造的冲击挑战;教育形态的多样涌现与教育目的的背离扭曲。数字时代受教育者教育异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字化赋能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需要客观科学地认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同时适度合理地使用数字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毫不动摇地坚守和遵循教育的价值旨归,采用多维立体的综合举措规避和扭转教育异化,促进数字时代教育的数字化创新和数字教育向教育本真的回归。

[关键词]数字化赋能;教育转型发展;受教育者;教育异化;矫治

[引用格式]姜英华,张琳.数字化赋能教育转型发展中的异化问题及其矫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24(4):89-95.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热点与启示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王传飞1,张  洋2

1.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中国知网数据库2013年1月至2025年5月相关文献为研究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计量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状、热点与趋势。通过分析发现,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概念界定、生成动因、契合逻辑、转型内容、风险挑战和实践路径等6个核心议题展开,但整体上仍处在初步研究阶段,研究机构合作不紧密,未形成稳定且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未来亟须在基础理论、数字素养、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开拓研究新局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知识图谱;可视化

[引用格式]王传飞,张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热点与启示: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24(4):96-102.

新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重视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四种基本思路

冯曙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中国法制史是法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法律文明史。在当下大力推动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相融合的新时代大背景下,中国法制史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开展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国法制史的重要意义,从国家治理、法治建设、文化传承、学生成长等方面,有理有据地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国法制史的重要性,从而为中国法制史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学生;中国法制史;四种思路

[引用格式]冯曙霞.新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重视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四种基本思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24(4):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