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学院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我院美术与书法专业研究生师生赴 川美-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考察

日期:2025-11-02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于2025年10月16日在四川美术学院开幕,展期至11月16日。我们作为美术学院研究生考察团,踏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沉浸式体验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的艺术魅力。此次展览汇聚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500余件精品力作,展现了当前中国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成果。美术学院研究生通过参观考察,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艺术作品,拓宽艺术视野,启发创作思路。

每五年一届,集中展现当代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本届展览创新采用"分散办展、集中亮相"模式,在11个省市区设13个展区,其中艺术设计展区与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先后落户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川美作为承办方,以"可读、可感、可共鸣"为策划理念,打破传统媒介分类壁垒,将名家名作与青年新作融合陈列,通过精心的灯光设计与空间布局,构建出兼具学术深度与观赏体验的艺术现场。这种展览叙事方式,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策展作为"二次创作"的艺术价值。

   走进展厅,打破媒介分类的展陈布局首先颠覆了我的观展惯性。策展团队根据空间特点将作品划分为多个主题叙事板块,名家名作与青年新作在灯光烘托下形成有机对话,这种"可读、可感、可共鸣"的艺术现场营造,让我深刻体会到策展作为"二次创作"的独特价值。驻足于焦兴涛的雕塑《门神》前,我被钢铁构件解构重组出的传统意象震撼——冰冷金属承载着文化记忆,这种材料与观念的跃迁,恰好诠释了何桂彦馆长"艺术创新源于传统根基"的论断 。这让我反思,自己以往的创作常陷入形式猎奇,却忽视了材料语言与文化内核的深度绑定。

考察的核心收获始于对参展作品的深度解读。展览涵盖中国画、油画、雕塑、综合材料绘画等多个门类,其中国画与版画的创新探索令人瞩目。这些作品打破传统绘画媒介限制,呈现出传统画种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活力,其探新集中体现于主题、语汇与精神的三重突破。综合材料绘画将纸、金属、玻璃、电子元件等多元材料融入创作,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通过沉浸式观展与学术交流,深入感受国家级美术展览的艺术高度与川美独特的创作生态,为后续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展厅中有许多元素,各式各样的技法美,独特的表现手法,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知识面的拓展以及收获关于创作与文人的深刻启示,下面将带领大家看一下部分作品。


一、中国画作品欣赏


二、油画作品欣赏


三、版画作品欣赏


四、水彩作品欣赏


五、雕塑作品欣赏


六、综合材料绘画作品欣赏


   这场展览让我明白,新时代的艺术创作,既要以传统为根,在文脉传承中汲取力量;又要以生活为源,在人间烟火中捕捉灵感;更要以创新为翼,让传统语汇对接当代审美。这既是美术工作者的使命,亦是我作为艺术研究者应秉持的方向。这份在笔墨与时代的对话中收获的感悟,终将成为未来学习与创作的精神养分。


此次考察不仅是一次艺术视野的拓展,更是一次创作理念的革新。通过近距离研读获奖作品,我们明晰了"技术服务观念、材料承载思想"的创作逻辑;川美扎根地域、面向时代的创作生态,为我们指明了"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的实践路径。作为青年艺术研究者,我们深刻认识到,当代美术创作既要保持对材料与技术的探索热情,更要坚守文化根脉与人文关怀,才能创作出兼具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的作品。

返程途中,考察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观展为契机,重新梳理创作思路。有的计划深入研究传统工艺材料的当代转化,有的则聚焦本土文化符号的视觉重构。这场考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观展体验,它更像一次创作理念的"校准"。那些跃然纸上的人物、流淌于笔墨的情感、暗藏于材料的思考,都在告诉我:艺术创作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游戏,而是与传统对话、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鸣的事业。作为青年艺术研究者,唯有坚守文化根脉、扎根生活土壤、保持探索热情,才能让笔下的作品真正具备穿越时光的力量。而川美之行的所见所感,终将沉淀为我创作路上的养分,支撑我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相信这次川美考察的所见所感,终将转化为笔尖的创作力量,助力我们在艺术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 版权所有 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卧龙路1638号 邮编:47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