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深化硕士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搭建科研、创作与教学实践的多元交流平台,2025年10月24日下午15:00,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2025级美术与书法硕士研究生第三次学术沙龙在艺术楼633教室如期举行。本次沙龙围绕教学实践创新、传统精神转译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研讨,为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搭建了学术交流、思想碰撞与实践分享的多维平台,研究生导师代表及2025级全体美术与书法硕士研究生全程参与。
沙龙开篇,首位研究生以“生活材料在初中美术手工课堂的运用——以手工书设计为例”为主题进行汇报。汇报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实操经验,系统分享了生活材料的筛选原则、课堂应用策略及教学反思,重点展示了以落叶、快递盒、废旧布料、瓶盖等常见材料创作的学生手工作品——涵盖自然主题摆件、复古装饰画、实用收纳工具等多个类型,直观呈现了生活材料“低成本、高创意”的教学价值。互动环节中,有同学聚焦课堂评价核心难题提问:“生活材料的多样性可能导致学生作品风格差异极大,在课堂评价环节,如何避免因‘材料选择不同’而出现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确保公平性与专业性?”汇报同学结合教学实践实例清晰回应:“评价时我不看材料贵不贵,只看三点核心维度:一是材料与学生表达主题的契合度,比如用落叶做‘自然笔记’、用秸秆编‘乡村农具模型’就很贴合主题;二是材料运用的巧思,比如能不能用快递盒的瓦楞纹理模拟古建筑砖瓦质感,或用瓶盖的色彩渐变构建画面层次;三是作品的工艺完整性,包括造型规整度、拼接牢固度等基础工艺指标。按这三点评价,既不会因材料差异导致标准模糊,也能兼顾公平性与专业性。”
针对这一主题,蒋明林副教授率先给出指导,他高度肯定汇报的实践价值,认为生活材料在美术课堂的运用既契合“美育浸润生活”的教学理念,又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创新思维,同时建议:“可进一步联动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将这类实践方案与中小学课标要求结合,比如在初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强化材料创意训练,为未来走上教学岗位积累实操案例。”

随后,第二位研究生以“‘忠义精神’的视觉转译与教学设计——以南阳汉画像石为例”为题展开分享。该同学从南阳汉画像石中“忠义”主题图像的线条特征、构图逻辑入手,分析了传统艺术中忠义精神的视觉表达规律,进而分享了将这些元素转化为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的思路,包括图像简化、色彩适配、手工实践等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同时展示了基于汉画像石线条改编的教学示范作品。互动环节中,现场同学接连提问。有同学首先问道:“选的忠义题材中有好几个,用这一种转译方式吗?”汇报同学结合具体案例补充回应:“要根据汉画像石来决定转译方式,例如赵氏孤儿,画像石可以采用分镜的形式,根据故事的发展来分段处理,看起来更加直观易懂”。
针对这一主题,王瑞强副教授则从学术成果转化与专业深耕角度给出建议:“该主题极具研究价值,可深度分析汉画像石视觉符号的提取方法、忠义精神转译的创作逻辑,整理成学术论文投稿CN期刊。建议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教学与创作特长深挖细分方向——比如‘汉画像石符号在中小学美育中的应用路径’‘忠义主题美术课的跨学科教学设计’等,多积累实践案例、补充文献支撑,通过持续深耕形成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将持续优化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通过常态化沙龙、专题研讨会、实践工作坊等多元载体搭建成长平台,不断拓宽交流维度、深化研讨深度,助力研究生成长为兼具扎实理论功底、过硬实践本领与创新教学思维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高校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新生力量。
(供稿: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教学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