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加入收藏
党的建设
 
理论园地
当前位置: 首 页 > 党的建设 > 理论园地 > 正文

 

《领导学习参考》

更新日期:2018年12月05日   点击:[]次

 

 

 


内部资料

领导学习参考

2018年第8期(总第80期)
中共南阳师院委员会宣传部编印         2018年12月21日


本 期 目 录


 ◇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数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要点

◇重要评论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教育砥砺前行
改革开放40年 我国高等教育之变


 ◇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数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编者按:12月18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会首先表彰了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其中包括100名改革先锋和10名国际友人。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1种“伟大精神”
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2个“关键一招”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3大“里程碑”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3次“伟大飞跃”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3个“充分证明”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3个“第一”3个“第二”
制造业第一大国
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商品消费第二大国
外资流入第二大国
4个“基于”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4个“伟大”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引用7句“古语”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天下大同”
“协和万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改革开放40年宝贵经验9个“必须坚持”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9大“启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40年来10个“始终坚持”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始终坚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来源:人民网)


 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要点

1.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3.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
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4.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5.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6.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长期坚持,决不动摇。
7.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
8.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
我们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我们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9.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0.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来源:人民网)


◇重要评论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

编者按:教育兴则国家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又有哪些经验和启示?光明网记者于教师节前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快速发展道路,一条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其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品质史无前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小学教育的普及率在60%左右,现在接近99.9%;中等教育的普及率从6%上升50%;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大众化,整个教育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从改革经验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从十三大报告开始,每一次党的报告都明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从未动摇。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也非常之快。改革之初,我国教育支出只有79.39亿元,到了2016年达3.89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超过3万亿,增长数额以百倍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是改革开放40年教育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第二,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我们从免除农村学费开始,然后到城市,最后在进入新世纪后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免费。这也是改革开放40年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
第三,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曾面临区域之间教育差距较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让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扭转。我们增加的教育经费开始优先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民族地区倾斜、向特殊困难的学生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这些措施都让教育公平有了很大的进展。2004年,国家开始启动两基攻坚计划,几年间投入一百多亿元,建设了8000多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了农村学生上学难,路途遥远的问题。
第四,学前教育和高中专教育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专教育一直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个短板,2001年,我国幼儿园只有11万余所,在园人数近2000万。经过学前教育的三年计划及第二个三年计划,2016年,我国共有幼儿园23.98万所,数量成倍增加。高中专教育也进步明显。1990年,我国高中专的毛入学率是26%,201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86.5%,提升了50多个百分点。一般来说,我们把这种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的现象称之为跨越式发展,这也是中国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第五,全力推进素质教育。1999年,中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颁布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国家层面的新课程改革、民间层面的新技术改革、新教育实验等等,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推进中国的素质教育。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第六,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1985年,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93年《教师法》通过,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且逐步提高,之后,国家还出台了广厦工程来解决的教师的住房问题。
在教师培训上,我们先后有百万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国培计划等等,做了很多工作。以小学教师为例,90年代,我国小学教师中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仅12.8%,到了15年已提升至93.79%,提升非常快。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取得了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
坚守改革,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从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是一个和我们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要继续把教育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继续加大力度。现在有一些声音认为我们的教育经费已经占到GDP的4%了,是不是可以放缓一点速度了?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改革开放40年的教育发展如此迅速,是与改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要继续坚持以改革的思路来做中国教育。
第三,要特别关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在未来教育中的应用。毫无疑问,互联网技术会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我们目前的教育,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主动去迎接这样的挑战,做好顶层设计。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讲求统一化的学习过程。未来的教育可能是以人为中心,以个性为中心的。
所以,要想成为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我们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到教育技术、教育方法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提升,这样才能再次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多方发力,切实提高教师地位
首先在第三十四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向全国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今年我们在《意见》出台后,国家还将出台一些具体的实施意见,来推动提升教师地位。虽然从法律意义上,我们早就明确了教师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一个国家教育优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一群最优秀的人来从事教育工作。
像全球公认的教育强国芬兰,多年来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芬兰的《赫尔辛基邮报》曾经调查,芬兰的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就是教师,教师受民众尊重的程度甚至远超大学教授。而且芬兰的教师录取率很低,以于韦斯屈莱大学为例,它的师范本科录取率不到3%。
总书记曾经讲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哪个学校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全社会要进一步形成共识,创造条件,吸引最优秀的人进入教师队伍。
此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收入和待遇。教师的待遇虽然法律上已经明确,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真正执行,在根据公务员工资标准核算教师工资时,应该全面综合的进行比较,不能简单的将工作部分进行比较,真正让教师的收入超过公务员。
第三,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乡村教师和民办教师的待遇,让他们能安心从教。
古人讲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目前我们教师在各行各业的地位还不够高,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荣誉感也还不够。我们应该尝试从国家层面建立教师群体的荣誉制度体系,设立国家功勋教师制度,进一步提升优秀教师在全国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在宣传上弘扬优秀教师典型,从而鼓励我们的教师更好地成长。
(来源:光明网)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教育砥砺前行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不断改革,不断破旧立新,为世界教育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回顾40年的教育发展历程,总结发展经验,是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回顾40年的教育发展,总结其发展历程,总结发展经验,不仅是重大历史节点上的历史使命,同时更是看清历史、走好未来的重要基础。
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教育
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一直是“穷国办大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百废待兴,财政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成为发展教育的首要任务。要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教育实效,必须集中有限优质资源发展教育,于是我们采取了把有限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和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培养急需人才的做法。
一是发展、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对办好重点中小学的目的、任务、规划、招生办法和加强领导等问题都作了规定。1980年10月,教育部在全国重点中学工作会议中讨论修改了《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提出“必须首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学”“把约700所首批重点中学办成全国、全省、全地区第一流的、高质量的、有特色的、有良好学风的学校”。20世纪90年代,重点中学又有了新发展。1995年7月,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
二是高等教育“211”“985”工程。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发布。
1998年5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211工程”“985工程”的启动与实施,进一步缩小了中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有力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
三是在全国评选发展296所重点职业学校。为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199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开展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职业中专、职教中心等)的评估认定工作。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296所重点职业学校。此次评选工作的开展,体现了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办学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一批重点学校的发展模式,在过去40年各级各类教育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种模式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我国改革开放辉煌成绩的取得打下了坚实基础。
法律法规保障教育发展
以立法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是教育法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是国家意志推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立法是世界各国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标志,如美国1852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英国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法国1881年颁布《费里教育法》等。我国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成为国家意志。从扩大办学规模到改善办学条件,从“两基”到“两基”攻坚计划,从全面普及到提高质量,我国用了25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百年历程,成为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唯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为达成这个目标,美国用了123年,英国用了106年,日本用了78年,韩国用了49年。
二是以立法形式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1980年《学位条例》颁布,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成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以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法律之一。
三是立法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学前教育行政法规《幼儿园管理条例》。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法规《残疾人教育条例》,推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
立法推动教育发展,是国家现代化、法治化进程在教育领域的必然体现,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各级各类教育大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兼顾效益与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在重点发展和扩大规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同时,不断根据形势调整政策,依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一是恢复高考,放宽对受教育者身份的限制。1977年恢复高考,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和应届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报考,重新确立人才选拔的公正、公平和科学原则。很多人因此改变了命运。
二是消除女童辍学、失学现象,促进男女受教育机会平等。我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消除女童辍学、失学现象,切实保障适龄女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基本满足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四是切实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人群间的差距。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农村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为了缩小东中西部教育差距,财政投入向中西部倾斜,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系列工程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为了缩小校际差距,以县域均衡为重点,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教育经费安排、基建立项、设备添置、编制调整等方面优先安排薄弱学校。为缩小群体间的发展差距,大力扶持困难群体接受教育,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形成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注重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和改善特殊学校办学条件,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信息化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起点公平的基本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已逐渐从关注起点公平转移到过程公平上来,着力解决教育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全社会支持教育发展
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这不仅是国家政策文本中的明确规定和要求,更是40年教育事业大发展的生动、真实写照。
一是国家出台系列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1982年《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这是我国第一次对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作出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通过改革来更好地调动各级政府、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多想办法,发挥各方面的潜力,使教育事业一年比一年更好地向前发展”。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全面规范社会力量办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3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依法治教的新阶段。2016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民办学校。
二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攻坚战中,出现的“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如今已家喻户晓,更形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火热场面。高中阶段教育也基本形成公、民办教育“八二分布”的格局。民办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总之,在过去中央和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时期,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育,很好地发挥了补充作用。在未来,社会力量办学,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更是为了激活教育活力、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推动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当前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为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上述这发展经验或许将在着力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上继续创新发展,不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网)


改革开放40年 我国高等教育之变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相对落后”到“规模第一”;从“精英教育”到“普及化教育”;从“大扩招”到“内涵发展”;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211工程”“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我国正在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高等教育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校数量方面,1978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598所,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达2631所,增长超过3倍多。
在招生方面,1978年本专科招生40.2万人,截止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761.5万人。
1978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28万,截止201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779万人。197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7%,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7%,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并在向普及化迈进。
改革开放初期,人才奇缺。197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16.5万。截止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735.83万,也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各类建设人才。我国也从人口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源大国,并逐步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高校跻身世界前列
在最新发布的2019 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进入世界前20,也成为首次入选世界前20名的中国大学。而在世界排名前100的学校中,中国大陆共有6所高校入选,而2010年仅为两所。
同样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高校表现不俗。清华大学取代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亚洲排名第一,同时中国大陆也是全球高校入围数量第四的国家,从去年的63所高校增加到72所高校,并有7所高校入围世界前200名。
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长
高等教育的快速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不断增加。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实现4%目标后,连续6年保持在4%以上,并于2016年首次突破3万亿元。随着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总投入为5629亿元,2016年首次突破万亿,2017年达到了11109亿。与此同时,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年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20498元,2017年生均教育经费为33481元,较2010年增长了63.3%。
高校教师队伍变化巨大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高校师资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截止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为163.32万人,而1978年全国高校专任教师仅为20.6万人。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数量已成为世界第一,其中,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半数,并且形成了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师资结构。
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除此之外,办学条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1997年全国高校校舍总建筑面积14374万平方米,2017年达到了95400.32万平方米,增长了近6倍。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支撑我国普通高校教学、科研的基础。近年来,高校教育仪器设备总值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2010年全国高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279亿,2017年达到4995.29亿。
高校学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资助金额418.57亿元,2017年资助金额突破千亿,达到了1050.74亿元,使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南阳师范学院智能制造与电气工程学院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卧龙路1638号
南阳师范学院西区实训1号楼 邮编:47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