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质量工程 > 特色专业 > 正文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

发布日期:2020-06-03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化学专业建设点基本情况
化学专业是我校首批升本专业之一,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08年该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之初,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要求和 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结合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确立了专业建设理念与培养目标,制订了项目建设执行任务书,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改革、实验、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细化五年建设目标。立项建设以来,教师承担科研项目38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部)级9项,校级18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95篇,其中SCI/EI收录74篇;获得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0项,其中省级5项,校级5 项。建成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南水北调源头区域环境保护实验室” 1个;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无机化学”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6年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2017年化学学科被确定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
二、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师资队伍建设
2010年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引进、培训等办法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985及211院校毕业博士20人,学成回校博士3人,晋升教授职称3人,晋升副教授职称5人,外出攻读博士学位教师3人,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化学专业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人数的65%;博士14人,硕士9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专职教师人数的88.5%。3位教师被评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3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标兵;6位教师分别获得省级教学技能大赛一、二等奖,10位教师分别获得校级教学技能大赛一、二等奖。2012年度获省级优秀教师、省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各1人;2013年度获省级文明教师1人。
2、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
为加强专业建设,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确立了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方案。
专业建设目标:建成一个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注重能力、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在全国师范化学教育中具有一定影响、在河南省内起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的师范人才培养基地。
专业建设方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宽口径  厚基础  强能力  高素质”的培养原则,以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以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重点,坚持“三个面向”,依据学校“211”人才培养方案和“良性互动”高师人才培养机制,发挥化学专业优势,构建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主干课程规范化,选修课程系列化,实践课程多样化,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采用“三结合” 教学模式,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实验教学体系。
学院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利用本专业教师高职称、高学历多的特点,实行“本科生培养全程导师制” ,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学术修养、科研经验和科研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使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的素质、个性和特长得到展现。如:余海蕾等同学在河南省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多次获一、二等奖。王妹丽、贾凡等同学在校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目前已获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5项。宋文河、赛明泽、谭缓修、周方高、朱鹏慧等等同学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田俊凯、水晓雪等同学分别获第七届 “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三等奖,严永飞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刘翠等三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 2004年以来,考研录取率连年攀升,2004年首届毕业生为18.6%,2011年达到48.6%,2013年三个专业平均录取率达到50.43%,其中大多数考取了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生;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合格率达90%以上,六级合格率达70%左右;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过关率近二年都保持在90%左右;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基础教育实际,加强了选题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联系,为他们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三、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本专业经过五年的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还有一些工作有待完善,有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和改进。首先改革和强化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构建“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中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合理布局和完善见习、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开展双向教研活动,零距离接触中学教学,参与中学新课改实践,逐步形成基础扎实、方向明确、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学科整体;毕业论文实施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并与指导教师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相结合,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利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挑战杯”、“节能减排”等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其次,本专业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密切联系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在与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合作方面建立良好的机制与途径。
    最后,还要加大本专业建设成果的宣传工作,使其对同类院校产生示范辐射作用,在国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