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加入收藏
   
媒体南师
 
媒体南师
当前位置: 主页 > 媒体南师

 

《河南日报》:南阳师范学院:志愿服务添彩人才培养底色

2021.9.27《河南日报》第09版

□孟向东 刁良梓 时树菁

走进南阳师范学院,最难忘的是那一抹志愿红,灿若云霞,耀眼夺目。他们并不惊天动地,也无豪言壮语,却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播撒四方,引领着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截至目前,全校注册大学生志愿者共27063人,其中学生党员百分之百完成注册,注册学生志愿者覆盖了学校21个二级学院的所有专业,陆续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10余项,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人数达27000余人次。

这一连串数字扎实有力,激荡心怀,更是南阳师范学院将志愿服务融入教育教学体系迈出的坚实步伐。

南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卢志文表示,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将其融入实践教学之中,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推动了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可谓发挥了“一石二鸟”之效。

志愿服务开新路

牧原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南阳师范学院姚伦广教授与牧原集团合作,自主开发猪圆环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试应用后,每年将为公司节约成本1000余万元。

无独有偶。南阳师范学院张英君博士,2018年成为南阳市科技特派员食用菌服务团骨干成员,结合食用菌产业扶贫,帮助西峡建立了具有完整食用菌产业链的产业聚集区,带来可观经济效益。

还有,渠首湿地野外站和宝天曼学院作为高校异地科研机构,是南阳师范学院围绕国家战略发展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相继设立的,不但是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更成为淬炼社会志愿服务专业队的重要平台。

而这一切,离不开南阳师范学院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的战略决策。近年来,该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坚持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注重发挥学科专业、人才智力、科研平台优势,丰富志愿服务内涵,充实志愿服务内容,创新志愿服务载体,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出现了硕果盈枝的欣喜局面。

学校采取“总队+分队”的模式,组建了1个志愿服务总队和30多个志愿服务分队,在校外建立10多个志愿服务工作站,拥有2万余名注册志愿者。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深入库区及沿线村镇、学校、农村、社区等广泛开展水质调查、地质测量、义务支教、科技支农、环境保护、防疫抗疫、防汛救灾等志愿服务活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项目负责人受邀赴京作全国典型发言,发言稿被“中国志愿服务年鉴”(2018卷)收录;“科技支农”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孺子牛文艺志愿者服务团负责人张继山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连续四年,该校有4个项目入围、3个项目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这在全国高校中绝无仅有,书写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南阳师院现象”。

随着南阳师范学院志愿服务品牌的不断叫响,该校成功跻身河南省八大志愿服务培训基地之一,努力构建培训与孵化于一体的高标准志愿服务培训基地,不断刷新豫西南志愿服务工作新名片。2018年以来,南阳师范学院基地共举办志愿者培训班11期,培训南阳市、平顶山两地下辖各县市区文明办主任、志愿服务专干和市直各单位文明专干等2200余人,架起了专家、学员和同行之间的连心桥,让志愿服务在豫西南地区蔚然成风。

 

实践教学激活力

有计划,有步骤,月月不同,年年精彩,这是高层领导对南阳师范学院志愿服务的肯定。

只有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该校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服务精神已融入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奉献之花、文明之花已开满整个校园,芳香扑鼻。

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以2021年为例,3月,以“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系列活动为契机,该校组织教育帮扶、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80多场次;4月,举办“大手牵小手,环保伴成长”系列环保志愿活动;5月,组织学生参加南阳首届乡村音乐节志愿服务;6月,举行2021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为全校21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进行了出征授旗,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总人数突破11000余人次……

作为蝉联多年的全国、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南阳师范学院一直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让志愿服务有土壤,继而枝繁叶茂,永葆活力。

多年来,学校集中利用暑期时间,通过组织师生奔赴各地开展环境保护、支农支教、基层巡演、法律援助、抗疫救灾、关爱留守儿童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将专业特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上理论与课下实践相统一,锻炼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磨练了青年学子意志,让卧龙学子飞扬的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

为让志愿服务走深走实,学校深入挖掘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各种文化资源,如传统的南阳“四圣”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新时期南水北调精神等,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中,建立了南阳武侯祠、邓州“编外雷锋团”纪念馆等13个教育教学基地和一批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广大师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滋养了爱国情怀。

除了积极开展校外志愿服务,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内志愿服务,并将其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最大程度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深化所学所用,不断刷新人才培养质量新纪录。

人才培养美名扬

早在2003年,南阳师范学院李玉英教授开始吸纳本科生到研究团队,开展水源区水质安全保护研究和科技技术服务。李玉英教授坦言:“那时,学校还不能招收研究生,我就非常注重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立志在水生态领域培养一批科研人才。”

开什么样的花,就结什么样的果。果然没让她失望,2005级本科生张龙冲考入兰州大学生态学硕博连读,后就职于河南农业大学;2009级欧阳海龙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硕博连读;2009级潘利平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后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2005级刘晶晶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硕博连读;2010级于潘现在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做博士后研究……更有一批研究生因为与“水”结缘顺利考取博士深造,如,2015年毕业的研究生凡盼盼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博士;2021年李玉英教授有4位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还有绿茵读书会,这个致力于开展全民阅读公益推广活动和爱心志愿服务的社团,深深扎根在一届届卧龙学子心中。张继山、闫晓景、胡启伟等一大批老会员毕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他们仍然继续从事爱心志愿活动,把志愿服务的火种播撒开去。

为营造培养人才的浓厚氛围,南阳师范学院紧密结合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实际,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结合文明单位和文明校园创建,依法依规开展志愿服务。二是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党(团)员“评先选优”的考察内容,明确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积极宣扬典型事迹,引导崇德向善。

据该校教务处副处长侯书进介绍,2012年以来,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素质学分认定范围,学生参加完志愿服务,写一个志愿服务报告,经学校团委和教务处根据不同的工作量联合认定相应的学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但可以获得素质学分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个人平时量化积分,从制度层面激发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动力。

经过多年的志愿服务实践,借助志愿服务在教育教学中的载体功能,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保服务项目”中,围绕该项目,学校与南水北调办、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等协同单位合作,建立“河南省高校南水北调源头区域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成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协同创新平台和6支协同创新团队,累计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80余项,发表学术教研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获得各级科研奖励20余项,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5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志愿者毕业生中有180余人考取相关方向的研究生,40人回到库区工作。

2015年毕业的硕士生郑豪盈和2016年毕业的硕士生王曦,如今都在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重要岗位任职,他们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志愿服务巩固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体现了价值、收获了幸福,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是一个质感满满的黄金砝码。

这些培养出来的人才,同时也极大地反哺了学校、推动了理论研究、支撑了教学发展。得益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南阳师范学院申报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6项、省部级项目83项,发表学术论文128篇,授权发明专利56项。在博士、教授志愿服务团队中,2人获评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获评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生志愿者超过10%获得省级奖励,超过20%获得校级奖励,近200名学生考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有8名志愿者学生成为回乡创业的典范。

站位新时代,一腔真情谋发展。该校校长张宝锋表示,作为豫西南唯一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南阳师范学院将高举志愿服务大旗,在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道路上开拓前进,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河南日报》电子版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1-09/27/node_9.htm

   
 

©版权所有 南阳师范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教育基金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卧龙路1638号师院中区办公大楼   电话:0377-63513605   邮箱:nynuxy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