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人在面对未来可能 出现 威胁、失望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焦虑情绪虽然让人感觉不适,但它也在提醒我们主动采取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并且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调节,调动机体能量准备应对威胁。因此,焦虑情绪具有适应环境的积极意义。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觉对现实失去控制以及对自己能力缺乏信心等因素都会导致焦虑产生。考研本身就是一场竞争,疫情又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位同学出现焦虑情绪也在情理之中。
面对考研焦虑,建议从以下思路进行调整∶
(1)直面现实问题,规划未来发展。
做一些令人轻松的事情的确可以缓解焦虑,"刷手机"时可以不去想未来发展及考研等烦心事,但这种轻松是暂时的,因为问题还摆在那里。因此,要从根本上缓解焦虑,就必须直面引起焦虑的现实问题,问题虽然不可能马上解决,但明确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和解决思路,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建议你可以按照引起焦虑的程度大小,罗列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一个个去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计划。个人发展是每一位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可以根据所学专业、个人能力与性格特点及当期社会经济大环境等因素的考量来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了发展蓝图,就增加了未来的"确定性",有利于缓解焦虑。
(2)做好当做之事,以不变应万变。
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困难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令人产生担心和焦虑。这些问题是个人无法把控的,因此,我们只能顺其自然。与其纠结于这些不能把控的东西,还不如沉下心来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按照当前学校的要求上网课、完成学习任务,按照考研的要求去复习。不管将来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把应当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在各种变局中争取最好的结果,就可以心安理得,缓解焦虑。
(3)克服消极认知,理性看待问题。
容易焦虑的人往往有夸大事情的消极影响,以偏概全,灾难化推理等认知方面的偏差,而且有把"可能"当"肯定"的倾向。对此,你可以反思一下当前因为什么事件而焦虑?对这件事是怎么想的才会这么焦虑?这个想法合理吗?比如认为疫情影响经济,就业岗位会减少,考研的人会增多,那我肯定会失败,所以很焦虑。实际上,考研人数多少都会影响录取的可能性,但并不能决定某个人是否能考上,这种认识就犯了把"可 能"当"肯定"的错误。如果认为考研人多了我应该更加努力,只有努力了就会增加考上的几率,把压力变成动力,那焦虑就发挥了其积极作用。
(4)主动与人交流,获取人际支持。
疫情影响之下,全国高校都尚未开学,同学们面临很多共性的困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主动与同学交流,既可以缓解独自面对问题的压力,也可以共同讨论如何应对困难,互相支持鼓励。可以在与老师同学交流中解决自己当前的现实问题,比如交流考研复习经验,请教不会的难题等;也可以通过向朋友的倾诉宣泄缓解不良情绪,这不仅能够得到同学朋友的安慰、理解和支持,还能增强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起到稳定情绪的效果。
(5)学会自我放松,调整生活起居。
放松是对抗焦虑紧张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深呼吸、适度运动、听音乐、参与兴趣活动等方式让自己放松下来。同时,注意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每日起居规律,做好时间管理,既要兼顾当前学习、考研复习的要求,也要有张有弛,在自己的日程表里留下放松休闲的时间。
如果通过自我调整还不能有效缓解焦虑,或者焦虑情绪已经明显影响到学习效率和饮食睡眠,就应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或者精神专科医疗的专业帮助,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尽快走出焦虑困扰。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