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助
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自助 > 心理百科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作者:魏萍 发布时间: 2015-11-25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我们生活在万千世界,客观外界给予我们种种刺激。例如,说一句话,其中就有喜怒哀乐等诸因素的影响和体现;紧握一下手,就会给大脑带来不同的冲击。要增强人际交往意识,就必须了解交往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比如,初次看到某人谈吐优雅、待人礼貌,形成一个好印象。在日后的交往中,往往不会想到他在其他场合会有行为粗鲁、蛮横的表现。相反,若给人第一印象不好,要转变别人的印象则需要化很长时间。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使得人们往往根据第一印象来推断他人的其他特征,而且还力图使后来所得到的信息与第一印象相吻合,并以此证实自己的判断。由于首因效应是最初的、不全面的认识,因而会有偏差。所以,了解并掌握首因效应的作用,其实际意义在于:作为被认识的对象,要注意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人生交往的资本;作为认识的主体,要尽量减少首因效应对自己的影响,要把第一印象与日后的观察结合起来,客观、公正地认识一个人,对人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一种人际认识情境中的认知倾向,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型的结果。人们习惯于按照自己对一个人的一种品质的关注来推断出他还具有一些其他的品质。这是一种普遍的倾向。如看到一个人举止热情、大方,便容易得出该人聪明、慷慨、能力强的结论;看到某人话少,就会认为此人冷漠,狡猾、僵化。在大学中,诸如以貌取人之类的行为倾向便是晕轮效应的直接表现。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其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人际交往中应注意克服晕轮效应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应在交往中优化自己的谈吐举止,培养良好的外在形象等,利用晕轮效应的作用以便于在交往中获得成功。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一群人进行固定化判断和评价的认知倾向。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不但较难改变,且会沿袭传播。刻板印象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两类:亲身经验和社会学习。当人们第一次与一个群体接触时,他们与其成员的互动就构成了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如南方人、北方人,本地人和外地人等。刻板效应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性,在交往中会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如大学生中有的因为自己是本地人而对外地同学产生偏见,其结果势必造成同学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从而影响交往的正常进行。因此,大学生应时时提醒自己把交往对象看成一个独特的人,在实际交往中去发现、认识和理解对方,以此来弱化刻板印象。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把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质强加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往往会对他人的情感、意向、观念等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了彼此间的误会、矛盾。例如,某男大学生暗恋一位女大学生,在平时交往中自然会察言观色、以探虚实,但由于投射效应的作用,他往往倾向把对方表现出来并不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解释成对方默认,于是鼓起勇气向其表白心怀,结果却被婉言拒绝;该男大学生至此还深信自己判断正确,认定对方是不好意思。有时,投射效应是出于一个人自我防御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自己有某些缺陷、毛病或不良品质,于是不自觉地会在别人身上搜寻有关的蛛丝马迹,在别人身上“发现”同样的毛病,进而对自己的毛病心安理得。所以,在交往中关键是认清别人与自己的差异,另外需要接受自己、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促进交往顺利进行。

角色固着

角色固着是指个人言行举止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生存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身份标志,但任何一种角色都有局限性,都难以代表完整的个人。因此,角色固着有碍正常的人际交往。拘泥于特定角色进行交往,会使交往停滞于表层,难以深入下去。另外,角色固着也容易产生把人工具化的倾向。比如,领导只注意下属是否做好工作,而忽略他们作为人的其他方面。学生只注意到老师在台上讲课怎样,很少去想老师作为一个人也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欢乐和苦恼。克服角色固着的关键是把交往对象看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角色。大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也要有意识地克服角色固着,使自己和交流对象都更真实、更完整,促进交流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