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期刊部首页|

南都学坛

    南都学坛

    当前位置: 期刊部首页 -> 南都学坛 -> 正文

    《南都学坛》2025年第5期:论文摘要、关键词、引用格式

    发布日期:2025-09-17浏览次数:

    范晔《后汉书》论东汉的中兴与衰落

    王亮军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在《后汉书》中,范晔揭示了东汉历史发展由中兴到衰落再到败亡的总历程,并对东汉中兴与衰落的阶段特征有深入的解读。范晔对东汉前期历史的记载和评论表明,能以史为鉴,在治理国家相关政策的选用上具有灵活性,立足于长久之道而用一时之策,这是东汉前期中兴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对于东汉渐衰以致败亡,范晔的认识包括事实与事理两个维度,前者从正、反两个方向论述了东汉倾危的具体原因,后者则重在追寻东汉失祚的根本因素,两者间深具“事”与“理”之结合的辩证逻辑。范晔对东汉中兴与衰落的认识,对今天的社会治理仍具有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范晔;《后汉书》;东汉;中兴;衰落;历史启示

    引用格式:王亮军.范晔《后汉书》论东汉的中兴与衰落[J].南都学坛,2025,45(5):1-10.

    少帝与北乡侯:《后汉书》本纪所见刘懿的双重称谓发微

    徐鹏,杨戈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范晔一改《东观汉记》以来汉晋史书称刘懿为“北乡侯”的写法,在《后汉书》本纪部分对刘懿使用了“少帝”与“北乡侯”两个称谓。后世学者虽然对刘懿的“少帝”称谓多有解读,但仍有未尽之意。“北乡侯”称谓是东汉朝廷对刘懿身份的最终定位;而“少帝”称谓则代表了范晔在继承汉晋史书体例的同时,加入了自己对东汉政治史的理解。同时,这一双重称谓的使用,也反映出南北朝史学在称谓问题上“缘情而作,本无定准”的风格。

    关键词:范晔;《后汉书》;少帝;北乡侯

    引用格式:徐鹏,杨戈.少帝与北乡侯:《后汉书》本纪所见刘懿的双重称谓发微[J].南都学坛,2025,45(5):11-16.

    论《后汉书·逸民列传》与范晔的隐逸观念

    谢应敏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范晔《后汉书》首开在“正史”中为“逸民”群体立传之先河。《逸民列传》的形成既源于范晔对《史记》《汉书》有关逸民书写的传统与魏晋隐逸风气的继承,亦因其遭受政治危机,使得他将隐逸的向往倾注于东汉逸民的书写之中。在《后汉书》中,范晔将《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与《逸民列传》的分立,体现了范晔隐逸书写的两重性:一方面展现了范晔对前贤逸士隐逸之风的尊崇;另一方面则寄寓了范晔对于身处俗世之外的逸民能以德行风义“入世”的理想,这种理想映射了范晔思想深处儒家的“《春秋》意识”。此外,魏晋时期经史渐趋“分离”之势,《后汉书·逸民列传》中隐逸人物的建构相较于前人的记载多一层“经学”之底色,这不仅蕴含着范晔对东汉经学的深刻认知,更体现了范晔身处动荡时代呼唤经学之士的抱负。

    关键词:《后汉书》;《逸民列传》;历史书写;经史分离;经学意识

    引用格式:谢应敏.论《后汉书·逸民列传》与范晔的隐逸观念[J].南都学坛,2025,45(5):17-24.

    清代安南贡道变迁考释

    梁允华

    (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清代安南贡道分水、陆二途,大致经历五个阶段的变化。康熙初年沿袭明朝广西、广东、江西、江南水路旧例;康熙十九年之后改由广西、湖南、湖北、江南水路入京,从直隶、河南陆路返回;雍正、乾隆时期往返皆从江南水路;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咸丰时期改由直隶、河南陆路往返;同治、光绪年间河南、湖北段返程改由新郑、南阳、襄阳、汉阳一线。其间偶有中途改道,迂回广东、江西水路及经安徽或山西陆路,光绪九年改由海路至天津,概非常例。贡道的阶段变迁与临时调整,是中越关系频繁互动的体现,亦与中国地方政局变动和国际形势变化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越南;贡道;燕行文献;中越关系;朝贡体制

    引用格式:梁允华.清代安南贡道变迁考释[J].南都学坛,2025,45(5):25-37.

    唐代官制中的“调”

    张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调”相关的词汇频繁出现在唐代选官制度和实践之中,其中“常调”一词从赋税制度兼跨为官制概念,是一系列概念的本意。通过文献检索和史实梳理可知,作为一种任官形式,“调”惯指初任官、次任官,很少与第三任及以上任次搭配;“调”指的是低品级官员的非降级人事变动,“常调”没有超越吏部铨选的范围。在唐代官制的演变过程中,“调”存在词汇泛用现象,逐渐等同于选官本身,并成为表示获得官职的名词。“调”及其衍生词在选官中的运用,体现了唐代官制专业化、标准化的成熟发展,相关特点为宋以后的选官制度所沿用,广泛应用于低品级官员的选用之中。

    关键词:选官制度;“调”;“常调”;吏部铨选;“久不得调”

    引用格式:张程.唐代官制中的“调”[J].南都学坛,2025,45(5):38-45.

    现代性与新诗叙事学

    ——兼论杨四平教授的《中国新诗叙事学》

    钱文亮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源远流长,作为一种诗性构成的叙事性也广泛地存在于包括叙事诗在内的抒情、写景、说理等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中。然而,作为具有结构性诗学功能与意义的叙事性却是新诗现代性追求和现代诗学变革的必然结果。杨四平教授的新著《中国新诗叙事学》既在“现代性”的总体性视野中考辨了中国新诗百年发展中的叙事理论与历史实践,又依据当代蓬勃发展的叙事理论,从诗学本体论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理论的整合与提升。“现代性”中的后现代精神更为作者突破既往新诗叙事研究的固有认识和思维惯性,成功发现并总结出中国新诗的“叙事传统”,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关键词:叙事性;叙事传统;现代性;新诗叙事学

    引用格式:钱文亮.现代性与新诗叙事学:兼论杨四平教授的《中国新诗叙事学》[J].南都学坛,2025,45(5):46-51.

    中国新诗叙述的发生、焦虑与选择

    魏文文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中国新诗叙述的发生是一种多维视野下综合性的诗歌现象,从诗界革命到白话诗文运动,到新诗革命运动再到诗体大解放,从诗歌语言的叙述化倾向到叙述体式的新尝试,中国新诗最终完成了一次自我涅槃。以杨四平的《中国新诗叙事学》为对照研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新诗赖以存在的叙述基因、内涵与发生的因由,试图在发生学层面上厘清中国新诗叙述在批判与继承、跨越与移植中面临的焦虑与选择。

    关键词:中国新诗;叙述;现代转型;《中国新诗叙事学》

    引用格式:魏文文.中国新诗叙述的发生、焦虑与选择[J].南都学坛,2025,45(5):52-58.

    “史”与“论”的突破与偏移

    ——中国新诗叙事学的一种建构路径论析

    郭海玉,王磊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新诗的叙事学研究成为中国诗歌研究领域的一大焦点,杨四平史论结合的中国新诗叙事学建构在其中引人瞩目并极具代表性。他以百年中国新诗叙事形态为研究对象,将文本内研究和文本外研究、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结合,以对西方叙事学“叙事”和“段位性”两个核心概念的转化和移用为手段,对百年中国新诗叙事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诗歌叙事学理论建构。这一研究体现了作者独树一帜的历史描述与诗学归纳交叉进行的研究特色。在研究的视角、方法与结论方面,该研究实现了三个突破。不过其在核心概念的界定使用、逻辑建构以及新诗叙事段位理论开创方面也存在完善的空间。探讨史论结合的中国新诗叙事学建构路径的价值和局限,可为未来中国新诗叙事学、诗歌叙事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新诗;叙事形态;现代性;段位性;叙事学

    引用格式:郭海玉,王磊.“史”与“论”的突破与偏移:中国新诗叙事学的一种建构路径论析[J].南都学坛,2025,45(5):59-64.

    宋代女性词学批评文献的编纂逻辑与价值取向

    郑音妙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宋代女性词学批评在词体雅俗之辨与性别伦理规训的双重维度中呈现独特理论张力。通过本事、评点、选本三类文献的互文性考察,可见宋人以“在场性展演—戏剧化规训—神异化消解”策略重构女性词史记忆的内在逻辑:杂录型本事以“词史互证”强化词体娱乐功能,传奇型本事借伦理寓言重塑女性道德形象,志怪型本事则以神异叙事消解性别越界风险。评点类文献虽尝试经典化女性词人,却陷入“艺术肯定”与“道德贬抑”的悖论;选本编纂则通过雅俗调和为明清闺秀词选体系化奠基。这些编纂机制既留存女性创作的历史现场,亦暴露男性文坛通过雅俗分野固化性别等级、借伦理霸权操控审美阐释的深层逻辑,为透视宋代文学生态中性别权力的运作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宋代;女性词学;批评文献;性别话语

    引用格式:郑音妙.宋代女性词学批评文献的编纂逻辑与价值取向[J].南都学坛,2025,45(5):65-71.

    文化传承创新视域下“文献”概念新解

    马晓玲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文献”一词出自《论语》,其内涵在历史演进中经历了一些变化。在梳理其概念释义历程基础上,通过分析《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豺祭兽”“獭献鱼”的相关记载,发现“文献”概念的生成与古代的祭礼情境密切相关:豺先祭后食的自然行为,引发古人食前祭的类比联想;獭祭非其类,激发“仁者,人也”的理论升华;由“獭献鱼”的深刻观察,凝练出主祭者的程式化外在表现,如陈器献祭的动作、恭敬的礼容礼貌、娴熟的礼仪仪节、诚恳的礼辞礼意等,“内心修德,外行礼文”乃贤者的体现。智能时代,文献概念应包含知识和信息,并凸显人的主体性。

    关键词:文化传承创新;文献;豺祭兽;獭献鱼

    引用格式:马晓玲.文化传承创新视域下“文献”概念新解[J].南都学坛,2025,45(5):72-78.

    从识见高明到沉沦堕落

    ——对《红楼梦》中贾雨村人性异化的文化检视

    朱占青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红楼梦》中贾雨村是兼具符号象征与实体叙事功能的典型人物,其形象演变深刻揭示了清代科举制度与官场文化对儒家人格的侵蚀。贾雨村具备的“格物致知、悟道参玄”能力和通过“正邪二赋”说评价贾宝玉,都展现出了其超越世俗的认知高度。被免官后的贾雨村反思仕途挫折,意识到“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现实法则,他背离儒家的道德准则,以“扶鸾请仙”混淆是非,贾雨村的沉沦,印证了科举制度将儒学异化为谋利工具的现实。贾雨村攀附贾府后,完全背离儒家“四端”,成为“厚黑学”的践行者。贾雨村与甄士隐的三次相遇,以道家的“超脱”反衬儒家“入世”的异化,暗示清代官场文化已使儒学沦为名利场的遮羞布。贾雨村作为符号化人物,兼具三重象征意义,即他是儒道对立的镜像、封建官场生态的标本、末世知识分子悲剧的缩影。

    关键词:贾雨村;人性异化;官场文化;儒家伦理;

    引用格式:朱占青.从识见高明到沉沦堕落:对《红楼梦》中贾雨村人性异化的文化检视[J].南都学坛,2025,45(5):79-86.

    教育法法典化背景下特殊教育的立法路径

    周恒,楚玉甜

    (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随着教育法法典化的推进,特殊教育作为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普通教育在管理主体、资源供给、法律关系属性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其被纳入教育法典一体保护的可行性。但是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立法存在的可操作性不强、法律强制力缺失以及监督和救济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使得特殊教育学生的教育权难以有效落实。基于此,借助教育法典编纂契机,要探索特殊教育的入典路径,即教育法典总则需确立特殊教育的价值定位、基本原则,协调特殊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法典分则要围绕特殊教育的定义及范围、行政组织与管理体系、经费投入与使用机制、特殊教育机构设立与资源配置、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特殊教育评估与认证、特殊教育法律责任与处罚措施等展开,以健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保障特殊教育对象教育权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教育法典;特殊教育;受教育权;立法路径

    引用格式:周恒,楚玉甜.教育法法典化背景下特殊教育的立法路径[J].南都学坛,2025,45(5):87-97.

    当事人适格视阈下被监护人侵权诉讼形态之厘定

    高星阁,梁远琴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处理被监护人侵权责任纠纷时将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列为共同被告,但被监护人因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被告资格遭到质疑,监护人也因替代责任而被排除被告在资格之外。其原因在于实体法层面缺乏未成年人责任能力的规范,且未对监护人进行自我责任的证成。而在程序法层面,共同诉讼的不周延导致其难以被贴上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的标签。因此,有必要从实体法角度厘清责任分担模式,在程序法上构建责任实现机制:在责任分担模式上,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各自承担独立的自我责任,并在外部表现为连带责任,在内部表现为按份责任;在责任实现机制上,必要共同诉讼因诉讼标的不同一而不适配,而普通共同诉讼难以满足强制合并审理的需求。因而,牵连必要共同诉讼的诉讼形态要求在诉讼标的存在牵连性时强制要求诉的合并,恰好与被监护人侵权责任的实现机制契合。但因牵连必要共同诉讼缺乏立法上的支撑,需要从当事人追加、诉讼行为以及执行程序三个方面加以规范。

    关键词:监护人责任;责任能力;连带责任;按份责任;牵连必要共同诉讼

    引用格式:高星阁,梁远琴.当事人适格视阈下被监护人侵权诉讼形态之厘定[J].南都学坛,2025,45(5):98-108.


    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理论逻辑、实践原则与路径选择

    张亚席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字经济治理需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构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风险防控为底线、与国家治理体系相融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确定性支撑。为推进数字经济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效应对其所衍生的数字经济治理难题,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应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耦合,探索建立符合数字经济特点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遵循包容性与规范性、安全性与发展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此外,还需推进数字治理平台体系、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数智人才治理体系、数字治理法规制度体系等建设,以实现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

    关键词:数字经济;现代化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治理能力

    引用格式:张亚席.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理论逻辑、实践原则与路径选择[J].南都学坛,2025,45(5):109-115.

    数字经济驱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李旭

    (南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这为数字经济驱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河南省为例,收集2015—2023年相关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深入分析数字经济驱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创新机制和实施路径。结果显示:河南省数字经济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较好,但与北京、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逐步达到勉强协调的状态;河南省数字经济驱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政策和市场四个因素表现出来,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特征。据此提出持续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数字文旅人才、发挥数字要素的动能,助推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对策建议,为河南省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数字经济;文旅产业;机制;路径

    引用格式:李旭.数字经济驱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J].南都学坛,2025,45(5):1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