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期刊部首页|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期刊部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热烈祝贺《南都学坛》“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出版200期!——贺信篇

    发布日期:2025-03-16浏览次数:

    栏目简介

    “汉代文化研究”栏目是《南都学坛》的重点特色栏目,于2025年第2期出版200期。

    为了办出特色,充分挖掘南阳的地域文化优势,《南都学坛》于1986年第1期开设了“南阳汉代画像石研究”栏目,后经过论证,于1989年第1期将其改为“东汉文史研究”,又于1994年第5期将其拓展为“汉代文化研究”,直至现在。

    自创办至今的39年间,该栏目名家名作荟萃,发表学术论文657篇,连续出版200期,已成为全国汉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阵地。著名的秦汉史专家卜宪群、王子今、朱绍侯、高敏、宋杰、宋超、黄留珠、黄朴民、孙家洲等,都曾为该栏目撰稿,特别是秦汉史研究会原会长王子今先生为该栏目撰写了40余篇文章,给予本栏目极大的支持。

    该栏目刊发的文章内容丰富,涉及汉代政治、思想、民俗、艺术、经济、法律、文学等诸多领域,许多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曾发来贺电称“汉代文化研究”栏目“极大地推动了秦汉史研究的深入,活跃了秦汉史研究的氛围。贵刊在汉代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比较优势,已经成为秦汉史研究的重要阵地,深得海内外学者赞誉”。《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都曾发文称赞该栏目。王子今先生也称赞该栏目为“盛产汉代文化研究‘金彩玉璞’的丰收园圃”。该栏目自2006年开始,先后五次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特色栏目”。

    在“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出版200期之际,《南都学坛》编辑部向长期关心、爱护和支持我们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为“汉代文化研究”栏目的成长和发展付出辛苦劳动、做出贡献的历届主编、编委和责任编辑致以深深的谢意!

    忆往昔,时光不负,令人欣慰和鼓舞;展未来,200期,又是一个新起点。《南都学坛》将继续保持优良、严谨的学术作风,坚持特色、创新的办刊原则,为秦汉史学界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以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贺信

    为汉代历史文化研究做出更大贡献——祝贺《南都学坛》“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创设200期

    卜宪群

    作为秦汉史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南都学坛》创设的“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已经走过了39个春秋,为推动秦汉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做出了引人注目的学术贡献。值此栏目创设200期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和我本人,对栏目39年的持续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对栏目所做出的学术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对栏目的未来发展表示由衷期待。

    《南都学坛》“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创设于1986年,依托于秦汉史研究重镇南阳师范学院和河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文化研究中心”,创办历史悠久,科研力量雄厚。栏目先后经历了“南阳汉代画像石研究”“东汉文史研究”的更名,在1994年第5期最终定名为“汉代文化研究”,并沿用至今。时至今日,“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知名学术栏目。

    39年来,“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理论方针和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刊理念,充分发挥南阳作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故乡“南都”的地理优势,依托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致力于将栏目办成一个学术观点新颖、学术思想纷呈、学术风气严谨的特色学术栏目,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39年来,“汉代文化研究”栏目也为推动了秦汉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刘太祥、岳岭、孔永红三任责编的不懈努力下,栏目共刊发了秦汉史研究学术论文654篇,文章作者包括来自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的众多专家学者。日本著名秦汉史学者东晋次先生,中国著名秦汉史专家高敏先生、朱绍侯先生、王子今先生等都曾为栏目撰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很多同志也都是栏目的重要作者,可谓是名家荟萃,名作迭出。此外,栏目还特别重视青年学者的成长,刊发了不少青年学者的论文,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成长为史学界的学术翘楚。栏目不仅是发表秦汉史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平台,也是培养秦汉史研究人员的重要阵地。这是栏目为中国乃至世界秦汉史学界做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因为栏目特色鲜明,刊文质量优秀,“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和广泛好评。在栏目所刊发的文章中,有15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全文转载或观点摘编,全文转摘和观点摘编的文章占比达23%,在全国所有刊物的学术栏目中,这都是非常少见的。栏目还先后五次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选为“特色栏目”,《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都曾发文称赞该栏目。我们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也曾这样评价“汉代文化研究”栏目:

    该栏目极大地推动了秦汉史研究的深入,活跃了秦汉史研究的氛围。贵刊在汉代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比较优势,已经成为秦汉史研究的重要阵地,深得海内外学者赞誉。

    这些学术转载、摘编和学术荣誉,既是学界对栏目质量的高度认可,也是栏目重要学术贡献的体现。

    当前中国历史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绝好时期,我们期望“汉代文化研究”栏目能够继续保持优良、严谨的学术作风,坚持特色、创新的办刊原则,为秦汉史学界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以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我也相信栏目能够做到这一点。

    最后,再次祝贺“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创设200期,祝愿栏目越办越好!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汉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平台史学新人成长的学术乐园——祝贺《南都学坛》“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出版200期

    袁延胜

    在《南都学坛》“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出版二百期之际,谨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深深的敬意!

    南阳历史文化厚重,受夏文化的影响,汉代的南阳民风淳厚,百姓忠朴。《史记·货殖列传》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汉书·地理志》:“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上忠,其敝鄙朴。”南阳汉代厚重的文化基因,一直传承到现在,南阳师范学院《南都学坛》“汉代文化研究”栏目的开设,就是发挥其“地利”因素的重要体现。当然,“汉代文化研究”栏目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南阳,而是立足南阳,放眼全国,对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汉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平台。

    一本刊物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有新的作者和读者,《南都学坛》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刊物除了发表知名学者的宏论之外,对史学新秀的文章也一视同仁,倍加呵护。这里面既有年轻教师的文章,也有博士生、硕士生的文章,极为难得,体现了刊物重视新人、提携新人的优良刊风。2024年“汉代文化研究”论文的作者中,博士生有6人,硕士生1人,另外还有数名年轻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这充分体现了刊物对史学新人的重视。2002年我还是博士研究生,受编辑刘太祥老师的鼓励,投了一篇《东汉户口总数之谜试析》的文章,不久,《南都学坛》2003年第2期就刊发出来,这篇论文后来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树立了我从事汉代历史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从教以后,我要求学生阅读《南都学坛》的文章,鼓励他们向“汉代文化研究”栏目投稿。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传承发展,新的汉代简牍在不断公布,希望《南都学坛》“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借时代之东风,在学术研究上更上一层楼,为汉代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袁延胜: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