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料
领导学习参考
2019年第8期(总第88期)
中共南阳师院委员会宣传部编印 2019年12月20日
本 期 目 录
◇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如何理解“中国之治”?四中全会公报这些要点应知应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四中全会这些提法值得关注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省委常委会主持会议 王国生讲话
◇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如何理解“中国之治”?四中全会公报这些要点应知应读
如何读懂总体目标中的三个时间点?
——规划未来发展阶段,明确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层次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人民日报今日刊发的社论表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的、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制度体系。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破题之钥、奠基之石。全会提出了“中国之治”时间表——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这个总体目标实际上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教授洪向华谈到,总体目标在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提出了不同的任务。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来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与十九大报告相呼应,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罗来军表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既清晰地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未来30年的发展阶段,同时清晰地表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层次。
如何理解公报提出的十三个显著优势?
——支撑“中国之治”的基础性安排,行之有效的“好制度”
“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指出,公报中提出的十三个“显著优势”是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经验的系统总结,涵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民生制度、人才制度、军事制度、外交制度等多个领域,这些制度的形成凝聚了全党智慧,经受了历史和时代的检验,是支撑中国之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制度支撑。国家治理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维度的制度安排,需要通过顶层设计,优化治理结构,提升协同运作能力,确保各项制度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樊鹏表示,十三个“显著优势”所对应的制度是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基,是行之有效的“好制度”。这次全会基于历史经验和发展全局的需要,对制度的主要构成及其优势进行了全面综合深刻的总结,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有利于更进一步使人民坚定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努力维护好这些制度;有利于更好完善好、利用好这些制度,勇于争先、担当作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这十三个方面的制度反映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成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洪向华谈到,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各项目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把这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优势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
如何认识这一全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体现了高超的国家治理智慧,凸显“制度维度”和“制度自觉”
“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罗来军对记者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体现了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方向。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结合,体现了党对治理国家的深刻认识和高超的国家治理智慧。
罗来军谈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维度”和“制度自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整体,只有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各个治理主体的有效功能,实现治理主体各归其位、各尽其能、良性互动、有序循环,打造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国家能力。
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忠双表示,全会公报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要因时而进,适应时代之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事而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需而新,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四中全会这些提法值得关注
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为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力量源泉
全会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浙江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主任邵慰对记者谈到,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并把制度执行到位、将政策贯彻到底,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制度的效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改革的获得感。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是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价值立场和力量源泉。”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忠双表示,建立这一制度,一是体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同时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国家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国家治理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必须依靠提高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来实现;二是紧扣“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国家治理体系依靠人民而创新,国家治理能力为了人民而提高,人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力量源泉。
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关键在于执行、确保各项制度保持有效性
全会强调,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邵慰表示,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在于执行。经过党和人民多年的努力和完善,当前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逐渐形成了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把这些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把这些制度高效执行。目前,各项改革事业深入推进,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针对改革中痛点和难点的制度设计是改革“最先一公里”,而制度法规如何落到实处,是解决改革“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制度”好不好,关键看“疗效”。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告诉记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77次提到“制度”,只有“制度”才能“经国序民”,把“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党的领导要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不能实现现代化,能不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在党。
“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效执行关键在于人员配备、机构设置、机制构建和技术创新。”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认为,一是要打造一支具有公共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治理智慧的公务员队伍;二是要继续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政府职能划分,在国家治理中实现各机构之间的精准分工和高效协同,构建高效运转的政府治理体系;三是要构建激发公务人员能为、愿为、善为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环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四是要充分激发市场优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对制度执行的投入以提升治理效能最大化潜力。
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既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也包括运作模式、运作机制、政策工具和技术应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发挥制度优势、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要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确保各项制度保持有效性,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说。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未来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擘画了总纲领、开启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航程。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致力于探索一条与西方不一样的、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代化道路。“经国序民”必先“正其制度”。其中“制度”是关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77次提到“制度”一词,只有“制度”才能“经国序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决定》指出,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分步骤、分阶段地完成。《决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即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走完了很多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能走完的路,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决定》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决定》从十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这些制度优势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四梁八柱、纲维有序,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制度”好不好,关键看疗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统筹谋划,注重解决制度中的深层次障碍,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一批结构性矛盾,克服制度上的梗阻和堵点难点,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要求,即“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为下一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起了“四梁八柱”,擘画了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实施路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这十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领导是关键,是产生持续前进动力的火车头、发动机,更是中国制度的活力所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不能实现现代化,能不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在党,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总之,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领导、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等各方面,架起了四梁八柱,使得下一步工作方向明确、纲维有序。(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正式将“四个现代化”确定为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目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0月31日刚刚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既是对以往“四个现代化”的提升,又是在全球治理竞争背景下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概括起来,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付出了沉重代价。例如,西方国家的早期工业现代化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后来在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成功地将经济现代化的代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顺利实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我国的现代化也经历了不断探索与反思的过程。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在内的全面现代化,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协调的、动态的和整体的系统,特别是作为政治文明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够为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强调体系,意味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现代化,不是过去那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碎片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强调能力,意味着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建立高效运作的制度体系为核心,以提高制度的整体治理绩效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的,不是过去那种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将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的发展战略,统筹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均衡、不协调问题,从而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其次,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作出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开始兴起并向全球传播。治理涉及权力的转换和权威在社会的运作方式,它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由谁来治理以及如何治理。治理是人类追求政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治理竞争也逐渐成为统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竞争模式,同时一种超越国界的全球治理也日益兴盛。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规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高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要树立全球战略视野,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以积极主动的开放心态,广泛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邓小平说过:“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在坚持和巩固的同时,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治理效能彰显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疑将会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
第三,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作出开创性贡献。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是被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所反复证明的,选择何种现代化道路是各国人民的自由权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就是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为世界贡献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给人类社会贡献物质文明,而且要贡献政治文明,特别是制度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做出开创性的贡献。(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省委常委会主持会议 王国生讲话
11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在郑州召开。全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动员全省上下不断凝聚强大正能量,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守正创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担当作为,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省委常委会2019年工作报告,讨论了省委常委会2019年抓党建工作情况的专题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意见》,审议并表决通过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决议。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王国生讲话。
省委常委喻红秋、孙守刚、任正晓、李亚、甘荣坤、黄强、孔昌生、穆为民、江凌、徐立毅、胡永生在主席台就座。
全会强调,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深情关怀和殷殷嘱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肯定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南省的工作,深刻阐明事关河南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为新时代河南发展进行指路领航、提出重大要求、擘画美好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总书记3次视察河南、3次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以及对河南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以贯之,与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相互贯通,是新时代推动河南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总遵循。
全会强调,要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的全面考量,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
全会充分肯定了省委常委会2019年的工作。一致认为,过去的一年,省委常委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全会指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肩负起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历史使命。在感受到巨大动力的同时,更应当认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以历史的大视野来读懂责任,以时代的新标尺来认清责任,以人民的新期待来强化责任。在感受到历史机遇的同时,更应当激发奋勇争先的精神,充分运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带来的提升发展优势的机遇、转换发展动能的机遇、优化发展布局的机遇、强化发展支撑的机遇,谋划更多强基础利长远的大事,推进更多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办成的要事,用敢于迈出第一步的闯劲和持续走好每一步的韧劲,在扬长补短、开拓创新中打开更宽广、更美好的出彩之路。在感受到时代大势的同时,更应当坚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在应对中美经贸斗争中,提升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意志力,在区域发展的竞进态势中,强化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在承担发展和转型的双重任务中,激发咬定高质量发展不放松的韧劲。在感受到制度优势的同时,更应当强化提升治理能力的担当,深刻认识提升治理能力首要在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关键在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落脚在让中原大地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会强调,要聚焦重点任务,朝着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目标扎实迈进。当前,河南正处于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关键时期,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紧要关口,要坚定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找准发展的支撑点、突破点、着力点,充分发挥优势,加快补齐短板,奋力开拓发展新境界。
全会要求,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加出彩的引擎。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既立足当前抓好“六稳”,又着眼长远谋势蓄势,抓住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契机谋划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挺起制造业这个脊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抓,扭住科技创新,突出智能制造,抓好链条延伸,强化企业培育,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迈进。要用好开放这个法宝,突出枢纽经济发展,突出制度型开放,突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突出开放布局优化,以更大力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要扬起中心城市这个龙头,突出中心带动,实施多点联动,强化县域支撑,加快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全会要求,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建设农业强省,夯实更加出彩的基础。要把粮食产业做强,围绕提高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启动建设全国重要的口粮生产供应中心、粮食储运购销中心、食品产业制造中心、农业装备制造中心和面向世界的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期货价格中心,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要把特色优势农业做强,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等,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突破口,高标准规划建设,引领全省农业现代化。要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做强,全面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强化政策引导,创新“互联网+”“旅游+”“生态+”等发展模式,打造区域特色明显的乡村产业体系;坚持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引导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农村大展才华。
全会要求,要强化生态保护,擦亮更加出彩的底色。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河南与黄河全流域的关系,正确处理沿黄地区与全省域的关系,正确处理重大国家战略与其他战略的关系,发挥河南在黄河流域的独特优势,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要把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突出规划引领谋划一批大事要事,持续推进“四水同治”,谋划申建黄河国家公园,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出彩河南篇章。
全会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更加出彩的合力。要强化底线思维,严密排查和防范经济、意识形态、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三保障”突出问题,聚焦“三山一滩”特别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实施攻坚,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整治突出问题,统筹推进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铁心铁面铁腕抓污染防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持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用力,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全会要求,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展现中原更加出彩的软实力。要讲好黄河故事,聚焦传承历史文脉,加强黄河文化研究,推出一批具有中原风格、中国气派、世界影响的文化活动和文艺精品。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黄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一批精品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要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围绕“中华源·黄河魂”这一主题,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
全会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守牢根基,毫不动摇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要创新体制,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影响治理效能的突出矛盾深化改革,聚焦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障碍深化改革,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改革,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要抓实落点,聚焦薄弱环节提升治理效能,立足我省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基层治理、抓好阵地治理、抓好城市治理,从急需的地方做起,向难处攻坚,让治理重心沉下去、治理水平提上来。要增强本领,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增强执行制度能力,坚定制度自信,保持敬畏之心,真正把对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扎根在内心深处;增强学习实践能力,对标制度体系找差距,来一场“学习的革命”,真正使思想、能力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时代步伐;增强依法治理能力,带头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确保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走好群众路线,讲究群众工作艺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善于斗争的能力,砥砺斗争意志,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勇于担责担难担险,在攻坚克难中开创治理新局面。
全会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嘱托、开拓创新,奋勇争先、共谋出彩,努力创造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新的更大的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省委委员、省委候补委员出席会议。不是省委委员、省委候补委员的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级领导同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不是省委委员、省委候补委员的省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主任;不是省委委员、省委候补委员的省委各部委主要负责同志,省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省委巡视组正厅级巡视专员,省人大、省政协各专门(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省直机关和中央驻豫正、副厅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省管企业、省管高等院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部分省第十次党代会基层一线代表参加会议。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