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校园原本的宁静。最初,大家都很担心会出现食品物资供应不足的问题。可是渐渐地,大家发现食堂饭菜供应充足,依旧如常,仿佛丝毫不受疫情的影响。但这些看似风平浪静的背后,是每一位食堂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与默默坚守,是他们舍小家故大家、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工作,撑起食堂保供的一片天,是他们用责任心、爱心、汗水筑起了校园抗疫“餐饮保障线”。
闻令而动 组建伙食基本保障队伍
我校共有炊管人员715人,11月7日在接到学校静默管理的通知后,正值学生晚餐高峰就餐时段,不便于食堂集中统一开会。各区学生食堂闻令而动,逐一口头通知员工,在充分考虑部分员工家庭实际困难不能留校工作的基础上,截止当晚11时,共有567名食堂员工在匆匆回家简单收拾行李后,屹然留校住宿。静默管理期间,学生就餐量陡然增加,在人员缺口20%情况下,留下的队伍成为了保障伙食正常供应的攻坚力量。
多方筹措 确保原料物资正常供应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物资保障是打赢当前疫情阻击战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在封闭管理期间,我校食堂每日米面油需求约7.6吨、肉类及冻品约5.8吨、各类青菜及生鲜食材约31吨。在南阳市各区相继出现静默管理情况下,保障大规模的食品原材料采购变得非常困难。在这背后,离不开食堂采购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保供应。每天对食堂共计30余家各类供货商次日供货满足情况进行一一排查确认,若不能满足正常供货,立即多方筹措,联系备用供货商,确保食堂各类物资供应充足。
争分夺秒 切实保障三餐正常供应
清晨4点,星光点点,万籁俱寂,大多数人还在甜美的梦乡。食堂内已灯火通明,早餐师傅已开始熬粥、包包子、炸油条、烙饼,大家分工明确,场面忙而不乱,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香甜可口的小米粥、甜白诱人的大包子、清爽可口的小菜……温暖着每一位学生的胃,为他们加满“能量”。
清晨5点,送货车缓缓驶入校内,收货的员工早已等候多时,保障3万余人的就餐的食品原料已经到达学校、消杀、搬运、理货......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的“拉力赛”在食堂门口悄然上演。食堂严把进货关,货物进入后厨前要经过消杀,还要分类、整理,得忙上一个多小时,早晨6点餐食堂人员已全部就位清理、消杀,和面、淘米、择菜、切菜、配菜、炒菜......
上午11点,饭菜经过烹制、验收、留样等一系列环节,终于可以到达学生眼前。
午餐就餐结束后,中午14:00点,开始新一轮的清理、消杀......
下午3:30,眯瞪了没一会,师傅们又开始备晚餐了......
下午5点,晚餐时间开始......
晚上9点,食堂里的灯渐次熄灭,后厨里,灶台、油烟机要洗擦,餐具、架车要归整,冰柜和货架要整理,地面要保持洁净,闹了“罢工”的设备还要维修,明早的食材还要备下。
晚上10点30分,安排好了所有的事情,喧嚣了一天的食堂终于安静下来。至此当天保障任务结束,每天周而复始,直至疫情好转。
坚持到底 在平凡岗位上彰显力量与担当
为了加强特殊时期对员工的关爱,确保餐饮服务保障人员队伍稳定,食堂为留校员工发放被褥及简单生活用品,在现有职工宿舍住宿人数有限情况下,尽量安排女员工在宿舍住宿。初冬的夜晚有点凉,食堂大厅地板、餐桌椅上、楼梯间、角落里……随处可见他们歇息的身影。
每当问到员工们累不累,有什么想说的或困难时,他们的回答是“累,不过还能坚持”“没啥说的”,这些朴实的劳动者默默无闻、负重前行,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中区三楼一经营窗口,封校前窗口负责人和员工每天都要回家照顾家人,封校后为了不影响学生就餐,负责人一人留校,完成了4个人的工作,从洗菜、切菜、烹饪加工,一个人完成,仅在售饭时有一个兼职学生帮忙打饭。为了第二天备餐,在食堂熄灯后用手机照明,做一些不发出声响的工作以免影响他人休息,忙至凌晨2点左右。早晨按照规定时间开始上班,开始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每天为学生制作近300份饭菜。
餐厅保洁的王阿姨,58岁,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并且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在听说学校封校,其他保洁员有事需要回家的情况下,为了学生能正常就餐,餐厅能正常运行,依然决定留下,为师生提供服务。因劳累过度,在坚持2天后,高血压病突然严重,食堂经理立即带她去校医院检查,但因其病情较重,食堂经理又多方协调,及时转至市内医院进行治疗。
东区基本伙窗口王师傅,在接到淯阳书院隔离学生送餐保障任务后,不计得失,毫无怨言,关停了自己正常经营的档口,担负起隔离餐制作、打包、配送工作。
像这样默默付出的员工还有很多很多……
更值得我们欣慰的是,许多学生怕食堂的叔叔阿姨们晚上睡觉着凉,偷偷送来了被褥和厚衣服,“阿姨,这是我们宿舍几个人给你凑了一张床垫,你睡觉时铺上,挡挡寒气”、“叔叔,这两天天凉了,你把这件外套穿上,别着凉”……一张张字条、一句句问候,足以让人热泪盈眶。学生的关爱,温暖了员工们的心,更加坚定了大家服务学生的信心。
特殊时期,在校园里,学生和员工宛若一家人,大家互相依偎照顾,互相加油勉励,同心抗疫,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