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版网址: http://nep.nybyjt.com/h5/nyrb/html5/2025-09/25/node_13709.htm
(本网讯 江淑洁 胡明静 程永存)《南阳日报》9月25日刊发我院副院长韩江波、信息情报研究所所长江淑洁署名文章《以“两山论”为引领助推副中心城市建设》以及《守护历史文脉,激活文化力量》 ,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以“两山论”为引领助推副中心城市建设
今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的南阳,将“两山论”深度融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践行,更是实现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并进的必由之路,需要进一步构建“生态保护价值转化一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发展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南阳模式”。
强化政治担当,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两山论”的首要前提是保护好“绿水青山”。对于南阳而言,确保“—泓清水永续北上»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要以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合理构建“三级督查+智能监测”水质保障体系,推动市、县、乡三级政府签订水质保护责任书,对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实施“三屏两廊”生态工程,以伏牛山、桐柏山、熊耳山为生态屏障,高效建设白河、唐河两条生态廊道;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传感器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生态变化动态感知。完善豫鄂陕三省五市联防联控平台,将汇水区河流全部纳入的一河一策一图»管理,构建全域贯通的现代水网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同追责制度,推行“环保信用+金融”模式,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纳入征不系统,对优质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建设数字孪生丹江口工程,构建水文、水质、工程安全三维仿真模型,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创新转化机制,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高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立“园区循环化改造—企业清洁生产_产品绿色设计»三级推进机制;重点发展生物降解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集群;尝试在淅川县试点建设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应用体系,将生生态价值量化并纳入干部考核指标;推广么生态共富”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机制,让农民深度参与生态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月季花海”艾草小镇°等特色卫,建设国际月季博览园、仲景健康城等文旅综合体;开发“水源地探秘~中医药康养”等精品线路,建设环库区生态旅游公路;提升世界月季博览会、张仲景医药文化节等国际性活动的品质.
坚持创新驱动,培育高效生态经济新动能。践行“两山论”,核心目标是达成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构建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格局。在产业准入上,构建“负面清单+能效标杆”机制,明确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禁限要求;对高耗能项目实施能耗等量置换,倒逼企业节能降耗、优化结构。在园区建设上,通过企业间物质、能量与信息集成,构建完整产业链,实现工业类园区资源循环利用,提升产业附加值。在智能制造上,实施“智能制造提升计划”,支持牧原、龙成等龙头企业建设“黑灯工厂”,提升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建设南阳不数据产业园,培育能源管理、环境治理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品牌打造上,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重点培育“南阳月季”“西峡香菇”等地理标志品牌;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潮平台,实现全链条监管。在农业革新上,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推广物联网种植、智能灌溉等技术,在生态农场发展“稻渔共生”等循环模式。在科技创新上,建设南阳科技大走廊,打造合成生物、氢能等特色产业园,在企业建立未来产业研究院;实施“诸葛英才计划2.0”,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创新平台,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守护历史文脉,激活文化力量
在区域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南阳被赋予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时代重任,这要求南阳不仅要实现经济总量的跃升,更要完成发展能级的跨越。在这场深刻的城市“升维”竞赛中,什么才是南阳最独特、最持久最根本的战略资源?答案深埋于脚下这片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沃土,镌刻在遍布全城的历史文脉里。保护文化遗产,绝非一项孤立保守的工作,而是
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铸强副中心引擎的战略支点。
文化遗产是南阳构筑城市精神标识、凝聚人文认同的“固根铸魂”工程。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首先应是一座有独特灵魂、有强大精神凝聚力的城市。南阳的楚汉风韵、四圣智慧、商埠繁华,正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DNA”。南阳知府衙门、卧龙岗、医圣祠、黄山遗址等,不仅仅是旅游景点,更是承载集体记忆、塑造城市品格、滋养市民归属感的精神高地。守护好这些文脉,就是守护南阳人民的根与魂。在现代化进程中,这种由共同历史和文化认同所产生的凝聚力,可转化为市民强烈的自豪感以及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文化遗产是驱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实现动能转换的“核心引擎”。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需要坚实的产业支撑。文化遗产正是驱动文旅文创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富矿”。我们不能将文物“锁在库房、立在原地”,而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其“活”起来、“火”起来。要推动“文物+旅游”深度融合,以黄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里茶道申遗等重大项目为龙头,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和旅游目的地。要大力发展“文物+文创”,开发更多像“见日之光”透光镜那样的爆款IP,让历史元素以时尚、实用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要拓展“文物+数字’新场景,运用VR/AR、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千年文化可感、可触、可消费。
文化遗产是塑造高品位城市风貌、实现有机更新的“点睛之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城市建设中,要坚决避免“千城一面”的误区,将历史格局、风貌肌理的保护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对民主街、解放路等历史街区,要坚持“微改造、绣花功夫”,保护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让其成为“活态”博物馆;对工业遗产、老建筑,可探索改造为博物馆、美术馆、文创空间,赋予其新的生命。这样的城市更新既能改善民生,又能保留城市记忆,塑造出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气息的城市风貌,显著提升南阳的城市品位和吸引力。
文化遗产是扩大对外交流、提升区域文化辐射力的“金色名片”。文化,是跨越行政区划、沟通情感、促进交流的最好媒介。南阳应大打“文化牌”,通过持续举办张仲景中医药文化节、世界月季博览会、三国文化论坛、高端考古研讨会等全国性、国际性文化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主动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体
系,讲好南阳故事,传播南阳声音;通过文化影响力、亲和力,增强南阳在豫鄂陕交界地区的文化枢纽地位,从而拓展经济合作空间,提升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文化遗产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创新的源泉,文化遗产保护是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棋眼”,做活全盘棋的关键。南阳文化遗产保护要坚持规划先行、科技赋能、活化利用、法治保障四位一体,在传承创新中绘就文化繁荣与城市发展交相辉映的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图景。
南阳发展战略研究学院
202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