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河南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河南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关键。
引育高端创新平台,强化新质生产力策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是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也将提升创新能级摆在首位加以突出强调。当前受到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影响,创新活动多主体参与、跨领域交叉特性格外凸显,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持续提升,需要集聚各类高端要素合力支撑。一是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引育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重点产业链高能级平台引育行动,特别在新型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争取国家级科创平台落地、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力。二是实施高端科创资源开放链接计划。支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到发达国家和沿海城市设立海外、域外研发中心,建设“科创飞地”,坚持开放创新,对接当地高能级科研平台,链接先进资源要素,借智借力突破本地科创资源限制,助力河南新质生产力发展。三是强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人才支撑。围绕28条重点产业链进一步丰富人才图谱,分行业建设人才图谱数字化平台,为链上企业对接高层次人才提供支撑。同时持续创新人才政策与机制,打造高层次人才向新质生产力优化配置的良好环境。
深化数字赋能,培育数据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力量,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自身即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同时也能发挥乘数效应,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激发新质生产力。一是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集聚发展。以航空港区智能终端产业园、紫光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与浪潮、超聚变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做优做强河南的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产业链。支持河南智能传感器、信息安全产业、大数据产业等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围绕优势点,集聚规模链,成长为更具影响力的高质量产业链。二是深度挖掘转型新场景。分链条系统化梳理,开放场景需求清单,以场景需求拉动供给,针对数字化转型方案供应商、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商,开展各类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活动。同时分行业树立场景应用标杆,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提高自身获利能力相结合,梳理一批细分领域转型经验,形成可推广带动效应。三是布局发展全省数据要素市场。以建设郑州数据交易中心为引领,加快培育各地数据要素市场,协同布局全省算据、算力、算法,为人工智能推广应用,数字化转型等提供基础支撑。引导郑州数据交易中心与重点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建立行业大数据平台,为深度开发利用行业数据,沉淀工业模型和产业知识打好基础。
强化前瞻布局,抢占新质生产力未来赛道。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各地竞相布局,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培育周期长,需要结合河南发展基础找准新产业新赛道切入点。一是依托重点产业链,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六新”领域,精准支持只差“临门一脚”的前沿领域,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瞄准集成电路与智能传感器、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具备一定积累的行业,在车规级芯片、量子芯片、湿化学品、电子特气等领域,突破一批领先国内外的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创新生态圈,缩短新兴、未来产业培育周期并降低培育风险,争取在重点产业链优势领域实现中试基地、创新联合体、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平台全覆盖,强化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推动“从1到10”的迭代性转化。充分发挥省实验室体系对不同产业链的创新引领作用,建立起“实验室+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全链条转化体系。
加快动能转换,激发传统优势产业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但是从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来看,传统产业应用新技术、使用新要素,形成新成果,产生新业态、新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激发符合高质量高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河南装备制造、食品、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是河南工业多年来的立身基础,在河南“7+28”重点产业链中举足轻重,也是重塑激发新动能的重要领域。装备制造集群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重点提升方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延伸产业优势链条,培育“装备+平台+服务”一体化系统集成商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食品产业集群以建设现代化食品产业体系为重点提升方向,攻克冷鲜速冻相关冷链物流技术,融合替代蛋白、减糖等生物医药新技术,加入工业设计、数字营销等新元素,聚焦年轻化、个性化、便捷化、保健化等新方向,针对不同场景和客户深度创新,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食品新消费品牌矩阵。材料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高端先进新材料,同时向小品种、多元化新材料拓展,聚焦超硬材料、尼龙材料等优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主动对接我省电子信息、氢能储能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在第四代半导体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等领域携手发展加速突破,充分激发传统产业向新兴、未来产业的动力跃升。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