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全: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伟力扎实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发布日期: 2021-06-07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全面系统学习百年党史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接续奋斗的艰辛,深刻感受到百年伟业中蕴含着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智慧。伴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河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亿万河南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抓大事、谋长远中积势蓄势,在解难题、攻难关中砥砺奋进。“十三五”时期,河南综合实力跨越提升,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基础能力持续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改革开放全面发力,民生福祉明显增进,取得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谱写了中原更加出彩宏伟事业的崭新篇章。站在新起点,河南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向着建设现代化河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坚持思想引领,科学谋划中原出彩宏伟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中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河南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统筹大局赋使命,把脉问诊明航向,亲自为河南发展擘画宏图、指路领航,为河南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努力创造让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放心、让全省人民满意的新业绩。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挺起产业发展脊梁,实现了由“二三一”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经济总量先后迈上4万亿元、5万亿元两个大台阶,加速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67个,高新技术企业数翻两番以上,加速向创新高地迈进。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能源基地、通信枢纽地位不断巩固,开放通道、市场空间、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叠加,加速由传统优势向复合型新优势转化。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双核驱动”战略,“主副引领、两圈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雏形初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了由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探索和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成效、发生新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感悟思想伟力,把握核心要义,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原大地的具体化、实践化。

主动服务大局,把中原出彩事业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筹全国发展大局,要求河南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河南始终以大局观念、宽广视野谋划一域发展,将发展方向放在“两个大局”、新发展格局中去考量,将重大举措放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去谋划,找准结合点、锚定突破点、抓牢关键点,在乘势借势、谋势蓄势中实现大发展。坚持把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作为大机遇,加快构建流域生态廊道、山地生态屏障、城乡生态系统,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大河两岸、中原大地铺展开来,绿色发展正在成为中原大地的共同价值追求,绿满中原正在成为河南新标识。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巩固河南基础地位的重头戏,突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这个平台,突出“五大振兴”这个抓手,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实现了由“国家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嬗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展现了河南担当。坚持把开放带动作为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突破口,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四条丝绸之路”,河南作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内陆省份的地位不断巩固,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

探索和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大跃升,都得益于在服务和融入国家大战略中抓住了机遇、探索出了路子。进入新发展阶段,河南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融入新发展格局作为重大机遇,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精准服务、高效融入,实现全局与一域的双赢。

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筑牢中原出彩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高质量发展,要求河南打好“四张牌”,勉励河南“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引领河南跃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河南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壮大现代服务业并举,培育出装备制造、食品制造两个万亿级产业,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等获批建设,盾构、新能源客车、耐火材料、超硬材料等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把优化布局作为重要牵引,加快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动车组”,郑州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全国百强县数量居中西部首位。把基础能力提升作为关键支撑,郑徐、郑万、郑阜、商合杭、太焦等高速铁路相继开通,“米+井”综合运输通道和多层次枢纽体系基本形成,青电入豫工程投用,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28.1%,管道天然气网络覆盖90%以上县城,十大水利工程加快推进。

探索和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是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应有之义。河南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战略定力,咬定高质量发展不懈怠,推动河南发展实现脱胎换骨之变。

坚持人民至上,擦亮中原出彩的民生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河南扎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民生福祉明显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河南以每年高质量办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为抓手,财政民生支出累计3.5万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稳定在76%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80万人、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累计救助城乡低保对象1718万人次、特困人员超过250万人次,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197万套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16.6万户、居全国前列。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全面提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项目建成投用,殷墟、甲骨文等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成效明显,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

探索和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必须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河南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传承精神谱系,凝聚推进中原出彩事业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河南是热爱英雄、造就英雄的热土,孕育产生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河南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原儿女顽强拼搏。河南把加强红色教育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三股劲”,将红色基因融入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时代洪流中,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增势,汇聚了共克时艰、共谋出彩的强大动力。持续强化典型带动,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选树了一大批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激发出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内生动力。注重用好重大契机,围绕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专题宣介会、国新办河南专场新闻发布会等活动,提升了河南形象,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的动力更足。持续推动以文化人,利用全国两会、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洛阳承办央视中秋晚会等重要时机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围绕双槐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太极拳成功申遗等讲好黄河故事,涵养中原儿女的家国情怀,砥砺河南人民的刚健风骨。

探索和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推动发展,既需要物质条件,更需要精神力量,中原文化、红色基因是中原不断出新彩、出重彩的精神之源,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的不竭动力。河南将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促进宝贵精神财富焕发出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强大力量,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汇聚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磅礴力量。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站在新起点,河南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一以贯之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抓好机遇、应对挑战,为实现“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河南新蓝图而接续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展现更大河南担当、贡献更多河南力量,持续谱写好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作者:谷建全,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20210521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