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和育人环境,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南阳师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的校园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校后勤系统和教辅部门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的思想,强化服务理念,加强自身建设,在学校发展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部门和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校园和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仅为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的本科评估,也为“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采取“先贷后还滚动发展”的建设方针,投入近四个亿,对东校区的主要建筑进行了维修改造,道路进行了沥青混凝土铺设;中区新建了五、六、七学生公寓,艺术楼、体育馆、科技楼拔地而起,整个校园的硬化、绿化、美化也同时完成;西区新征土地伍佰余亩,并完成了学生第八公寓和西区主要道路管网建设;同时还完成了南区一期住宅楼五万平米建设,可以说,该时期是学校的基础建设取得成效最多的一个时期。快速的基本建设投入,既满足了学校“十一五”期间发展的需要,也为未来的学校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
确立了“服务为本,学术至上,特色立馆,和谐自强”的办馆理念,明确了“把学校图书馆建设成为一流环境、一流技术、一流服务,高水平、高档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的奋斗目标。馆藏图书资料由2005年的108万册增加到2010年底的176万多册(印刷型107万册、电子型69万册),新增图书文献资料68万册。着重加强电子资源的建设,新增了教学、科研所需的《读秀学术搜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补充《中国学术期刊》库的内容,升级成《中国知网总库》,截至到2010年底图书馆拥有大型中外文数据库30个,自建数据库5个并把全部馆藏纸质图书数字化,实现了馆藏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有机整合。图书现代化建设和图书管理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先后增购了1台服务器、新建了一个150台规模的电子阅览室以及相关的其它设备;新购了《金盘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和《金盘非书资料管理系统》,用《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替代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新增了短信平台和一卡通接口,提升了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实验室和试验设备建设方面,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配合“多元办学,重点突破”、“特色名校”、“沃土和谐竞争”及“质量提升,内涵带动”四大发展战略,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力度,完善了实验室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申请、论证、立项、考察与实施,依据所具备的条件,分轻重缓急加强建设力度;落实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服务教学,保证学校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和仪器设备的先进性。目前学校已建成26个实验室(中心)、各类分实验室160个,另有生物昆虫标本馆、钱币馆、汉代雕刻艺术馆、独山玉展览馆、恐龙蛋化石馆等特色馆藏;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汉史研究基地、文化部中原曲艺研究基地;实验室面积达到89880m2,仪器设备总值12170万元,其中3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5310万元,基本满足了本科教学和科研工作需求。
以服务科研和教学为目标,以网络环境的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的建设为核心;以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证,实施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提供了信息保障,不断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信息平台。在校园网络基础建设建设方面,实现了主干千兆,桌面百兆的网络速率,完成了校园网核心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了新建楼宇全部接入校园网,提供最大程度的校园网络接入服务,实现了邮件、WEB、DNS、FTP等基础服务。建立了防火墙、垃圾信息过滤、用户认证系统等组成的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防护系统,为校园网提供安全支持;建设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工资查询系统多个应用管理系统;搭建了多个应用平台,使网络信息化应用取得实质性突破;建成了精品课程资源库和VOD视频中心、数字图书馆、专门文献数据库等,初步完成了网络教学资源视频素材库文献资源库建设,丰富了网络教学手段,为教学和师生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
第二部分 “十二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设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师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大投入,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提升水平。突出实验室建设、网络建设与图书资料建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通过组织有效、保障有力的后勤服务,为学校事业的不断壮大提供坚强支持。
二、发展目标
根据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5年内投入2.1亿元,新建建筑面积15万m2。其中图书馆3.6万m2,教学楼4.0万m2,综合实验大楼2.6万m2,学生公寓3.6万m2,后勤及综合生活服务用房1.2万m2,新建标准塑胶运动场一个,完成老校区设施改造及功能调整,加大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投入,建设一个建筑与环境相匹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和花园式学校,形成特色鲜明、服务设施完善,在同类院校一流的校园环境。
进一步加强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科研服务和基本设施建设,经过“十二五”规划期间的建设,到2015年使全校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7000元以上(单台件≥800元),各类分实验室达到200个,实验用房面积达到14万m2,多媒体座位数达到16000余座,语音实验室座位数达到1600余座。学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达到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科特色鲜明,符合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省内一流的教学型、应用型、综合性本科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加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努力构建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到2015年,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3.6万m2,馆藏文献总量达到190万册左右,图书馆的存储容量达到30TB以上,建设一个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化、开放式、多功能的图书馆,在信息环境、文献保障、服务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学校稳步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建成特色鲜明、信息丰富、运行高效、资源共享、服务规范的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并实现建设成果深层次的推广应用,实现学校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率,使南阳师范学院网络信息化应用达到国内高校一流水平。
完善后勤保障机制,在服务领域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引进竞争机制,建立一支业务精,作风好,思想过硬的后勤队伍,营造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探索适合学校特点和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模式,
第三部分 规划发展任务的实施
一、加快校园基本建设,提升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1.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明确功能分区,优化配置资源,学科群相对集中,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体现功能的先进性。
(2)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校园建筑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3)注重环保和节能,充分考虑建设项目的经济性。
(4)做到高标准起步、高水平建设、高速度发展,保持校园建设与总体规划的协调性。
(5)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妥善处理拆除与建设的关系,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注重近、中、远期发展的连续性。
2.建设规划的主要措施
采取规划到位,分布实施,打造精品,力争为学校校园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下一个五年,力争学校的绿地率应达到40%,绿化覆盖率为60%,建成一个自然与建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型,花园型校园。治理十二里河改造工程:把白河橡胶坝的模式搬过来,整治河道,污水和清水分流,引兰营水库水进入校园,营造一个碧波荡漾,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生态人工湖,提升校园品位。
科学地划分学区功能,确定功能区的总体布局,并依据功能布局的不同特点,协调各分区的相互关系,使功能布局具备先进性、合理性和完善性。校园建设规划按功能布局分为六大功能区,各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应遵循下列原则:同一功能的用地应相对集中;职工住宅区应高品位建设;科技产业开发区应布置在交通便利、相对繁华的地带;教学科研区应布置在相对僻静、受城区干扰较小的区域;整合教学资源,保持现有布局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
3.规划主要建设项目
(1)教学区:东教学区,以化学与制药工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外语学院、网路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主体,中区以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教育科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为主体。西区以国际交流学院和软件学院、新兴学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
(2)学生生活区:东、中学生生活区已基本形成,西区学生生活区续建工作正在进行中,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已经基本建成。“十二五”期间,再建设四栋学生公寓,一个学生购物中心,自建一个热力中心,配套设施40吨锅炉为中西区食堂和供暖提供热力供应。
(3)职工生活区:职工生活区原则上不做调整,考虑到学校发展,十二五期间,可考虑在专家公寓南面临路地段再建几栋公寓,塘湾家属区也可以考虑建设职工高层住宅,基本可以满足学校五至十年发展职工生活需要。如有可能在南区专家公寓向西再征一百亩地备用。
(4)体育运动区:现有体育馆一座,标准运动场两个,考虑到东西主干道贯通对东区运动场的影响,在西区东北角再建一个标准田径塑胶跑到运动场。将东区运动场地改造为篮排球运动场地。
(5)科技产业开发区:根据南阳市区大学园区的总体布局,配合市政府拆迁中区大门西侧的城中村,建设一个宾馆和科技服务园区,配套学校的培训接待任务和校办产业发展,原有的幼儿园改扩建为校医院。
二、加大教学实验设备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加强实验室建设,以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新增专业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公共教学平台建设和公共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兼顾专业教学实验平台建设,扩大实验室规模,提高实验室层次和管理水平。认真做好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论证工作,通过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实验室开放,鼓励研究型、探索性实验项目,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需求。
通过人才引进、送出培训、实施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等途径,进一步充实提高实验技术队伍,另一方面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强大、完全能够胜任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的实验技术队伍,到2015年,争取使中青年实验技术人员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发展到80人左右,其中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达到70%以上。
三、增加馆藏图书量,充分发挥馆藏图书作用
“十二五”期间,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将新馆建成以开架阅览为主,集藏、借、阅、管、咨为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使读者在此能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与信息。图书馆功能布局上应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在结构、网柱、层高及载荷方面做到相对统一,把新馆建成“模数式、大空间、三统一”的现代化图书馆,并为新馆的投入使用作好思想、组织、人员、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的必要准备。同时,对旧图书馆进行适当装修,调整其功能布局,使新旧两馆在功能上均采用藏、借、阅、管、咨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对馆藏文献的要求和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全面加快信息资源建设,科学合理地调整藏书结构,适度增购与本校专业有关的外文原版书刊,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在现有馆藏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生均纸质图书100册、生均年进书量4册”的标准建设资源,适量购置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权,从而形成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相补充、馆藏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信息资源体系。
积极采取藏、借、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笃行资源开放、设施开放的服务理念,延长开放时间,推行首问负责制,实施规范化服务,注重服务细节,提供一流的图书借阅服务、报刊阅览服务、读者培训、电子阅览、视听服务、复印复制服务等,为读者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存储容量,增加服务设备,实现新馆网络的全方位覆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环境,拓展图书馆传统服务,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来设计规划图书馆网站,为校园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四、抓好一个体系两个平台建设,快速推进校园数字化
1.校园网络硬件平台建设
“十二五”期间将着重加强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使之成为结构稳定、运行可靠、出口通畅基础平台。
升级校园骨干网络,建成万兆校园环网,扩大校园网覆盖面,将新建学生公寓以及已建成的学生公寓纳入校园网覆盖范围,完善无线校园网络,实现网络信息点的全校覆盖,扩充服务器及集群系统,对各院系、部门提供IDC增值服务,建设异地容灾备份系统,确保学校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以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息应用及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网络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功能和性能、扩充共享数据平台的信息、完成业务应用平台的升级工作、扩大业务应用平台的使用范围、加快各种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
加强信息门户、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等系统建设的整合,建设以校园卡为主要载体的综合性电子服务平台,实现 “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实现学校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积极开发新的应用系统,实现部分管理流程的整合和优化,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完善共享数据库的建设,提高数据质量,充分挖掘和利用共享信息,为学校的建设服务。
建立包括学校和专业公司在内的多级运维服务体系,加快大容量邮件系统、校友管理系统建设,搭建网上服务、支持和沟通的平台,提高服务效率。
第四部分 规划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加强党组织建设,筑牢科学发展的战斗堡垒;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党员学习、教育、管理等长效机制,完善党员学习教育体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制度保障
完善、制定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制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问责、问效制度,注重年度工作计划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价,创新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健全后勤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三、经费保障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后勤服务投入,大力加强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实验及实习(实训)场地、校园互联网络、教学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全面保证教学基本条件满足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