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处
当前位置: 首 页 > 规划管理 > 正文

南阳师范学院“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17-04-07

    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布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优化良好育人环境,营造积极向上氛围,提升办学品位,为实现学校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以地方特色、师范特色闻名全国的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目标,特制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校园文化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工作经验。
一、“十一五”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成就
1.校园精神进一步得到凝练,办学特色进一步凸现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是学校的灵魂,几年来,在学校上下的精心凝练和大力倡导下,形成了“育人为本,和谐向上;教学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勤勉严谨,和谐进取”的校风,“倾情、求是、为先”的教风,“勤学、求真、自信”的学风,这些富有个性、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的学校精神,使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凸现。
2.区域优势凸显,地方特色浓郁
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基地。充分利用和发挥以“卧龙文化”为核心的地方特色文化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生成的影响力,建设汉文化馆、玉文化馆、钱币馆、校史馆、卧龙书院等文化教育基地,使学校成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原曲艺研究基地”,以这些“储存文化记忆、实行人文教育文化场所”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着文化育人的功能。
3.狠抓特色校园建设,实现环境育人
因地制宜,形成了明晰的校园建设思路。学校根据所处位置的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做好校园总体规划,按照“美化东区、完善中区、建好南区、开发西区”的思路,基本建成 “四化”(生态化、人文化、数字化、园林化)校园。在校园绿化和美化上,充分利用南阳生物多样性优势,打造成生态园林化校园;在人文景观设置上,充分体现南阳文化内涵,突出人文气息和文化品味。一个风景优美、文化积淀丰厚、彰显南阳特点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初步建成。
4.坚持“四个围绕”,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品牌
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校园,营造文化氛围”这一主题,坚持“四个围绕”,即围绕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围绕提高师范生技能,围绕南阳地方文化开展系列活动。大力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打造一批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5.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3641工程建设卓有成效
学校在学生公寓中实施“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3641工程”;通过五进即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党团组织进公寓、文化活动进公寓、学生操作考评进公寓、学生自管组织进公寓,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公寓文化3641模式”。
6.师德师风建设成绩蔚然,教师敬业奉献
一是健全制度,以严明的规范约束人。二是奖惩分明,以健全的机制激励人。三是注重营造氛围,加强师德师风的宣传和教育。通过以上措施,广大教职工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形成了“倾情、求是、为先”的优良教风。
7.“四个抓手”促良好校风学风形成
近年来 ,围绕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四个抓手”为载体,着力营造“勤学、求真、自信”的纯正学风。一是抓目标引导;二是抓政策激励;三是抓管理促进;四是抓传承提升。
二、“十一五”期间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结合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体现学校特色。学校要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同时,注重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要根据自身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特殊性,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2.转变观念,拓宽视野,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克服只重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观念,强化大学文化建设的思想;克服学生德育工作只在课堂的观念,深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班级、进公寓工作。将学生文化、思想、艺术素质纳入大学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去,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抓牢抓好。
3.建设校园文化,注重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在校大学生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校举办的各级各类活动均有学生广泛参与和组织,通过活动组织的策划,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为得到培养,不仅锻炼了一批学生骨干,培养了一批精英团队,也形成了以“团结、合作、和谐、创新”为特征的文化团队,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4.与时俱进,开辟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约有30%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因此,大学宿舍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把学生宿舍建设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
三、“十一五”期间校园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1.受到外来不良文化和网络负面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随着校园开放性的进一步扩大和网络这种新型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发展,大学校园的防御性进一步降低,积极向上、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负面思潮的冲击,极易动摇大学生经过前期教育刚刚形成的价值体系,从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负面冲击,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需要我们认真面对。
2.先进的、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已经形成,但需进一步深入人心。目前,学校已经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投入不少人力、物力等,并且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围绕着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但如何让校园精神能够真正地被教师、学生所领会、接受,并形成师生的自觉行为,用它来统率学校的各项工作,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切实有效地加以解决。
3.校园文化建设中切合实际的有效创新还不够。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与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怎样更好地贴近学校、贴近学生,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怎样把合理地满足需要与科学的引导相结合等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
4.对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给予重视。对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不高。
5.文化育人的着力点不均衡,教学实践实效性不强。对校园硬件设施建设相对重视,对教学观念、办学理念等软实力的研讨、宣传重视不够;教学侧重“教书”,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素质能力的培育重视不够;重视校园学生文化活动,强化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但大学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欠缺,针对教师大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培训相对薄弱,文化育人评价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影响实施课堂教学文化育人积极性和有效性。
第二部分 “十二五”期间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中表层的、显性的和外在的“文化载体”的集合。学校占地广,基础设施完备,人文与自然环境优美,进入校园,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不仅为广大师生和职工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这种环境文化也蕴含着一种精神,体现出一种主导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力量凝聚全校师生。在坚实的物质保障下,优美的校园环境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校园文化上水平提供了物质保证。
2.网络的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进一步拓展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网络的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校园BBS、网络投票评选等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同时,也能形成快速、高效、灵敏的信息反馈机制,使学校的管理更加高效,更好地为师生员工进行服务。还可以向社会传达自身的文化理念,让社会了解并关注学校。校园网络成为展示校园文化、学校形象的载体。
3.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高层次需要更加强烈,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活动和社团活动为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强烈的时代色彩提供了条件,大大促进了健康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学校领导把校园文化建设已经纳入了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之中,对校园文化建设更加主动关心和热情支持,不仅带头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而且还给予较大的经费投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家庭经济地位的差异和学生层次多样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挑战。复杂化和多层次的校园主体对校园文化有不同需求,使校园文化呈现多元性。校园文化如何针对大多数学生,又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的需求,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格局,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2.多元文化不断渗入,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带来挑战。随着多元文化不断渗入,校园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加剧;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冲击着大学独立、自由、批判的精神;腐朽文化和殖民文化也对校园文化阵地趋之若鹜等,这些对校园主流文化产生冲击和侵蚀,也腐蚀着师生的思想和灵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挑战。
3.网络文化独特性和复杂性使校园文化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互联网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传播平台,使各种文化思潮,特别是一些渲染色情、暴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思想观念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这对广大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势必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部分 “十二五”期间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2004)16号文件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校园文化成为激励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热情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
二、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学校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战略,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坚持重在建设、加强管理、注重传承与提升,坚持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坚持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塑造与弘扬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抓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努力建设体现历史内涵、时代风格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发展目标
在未来五年内,深入总结学校办学经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全面发展的育人质量观,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和学校特色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与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丰富学校精神内涵,增强凝聚力,把学校建设成办学理念先进、教风学风优良、学术氛围浓厚、校园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创新风气鲜明、师生行为文明、社会声誉良好的高等学府。
建设“科学校园、人文校园、艺术校园、生态校园、和谐校园”,形成充分体现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艺术熏陶的校园文化品位;营造学术氛围浓厚、崇尚创新和实践、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南阳经济发展优良学术环境;打造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活动项目;把西区校园建成和谐优美、格调优雅、体现大学精神、具有催人奋发向上、陶冶师生情操的功能的大学园区,使东、中、西三个校区相互协调,浑然一体;形成系统、美观、科学的校园文化标识,并得到广泛传播;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
第四部分 “十二五”期间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一、主要措施
以育人为核心,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以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目标,强化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建设。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把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弘扬大学精神融合起来,注重发挥学校物质设施对大学精神的传播功能。在墙壁、走廊、建筑物周围装饰宣传栏、宣传幅,在校园景点建设上,增加雕塑元素,填补景点空白。建设人格化校园,形成深厚的文化氛围。丰富和完善南区的文化功能,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育人的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学校的规划,优化学习环境,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教职员工科学发展的需要;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规划、建设好师生员工的活动场所,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选取合适位置建设一条融文化和商业为一体的步行街,既方便师生生活,又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实践和研发成果市场化平台。
——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思想。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大力弘扬以“博大、厚重、睿智”为核心的校园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各类标志;在学校主要集会场所挂设校标;编印宣传和弘扬校园精神文化的系列读物。通过各种宣传形式,使师生了解、认同,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精神、规范行为的作用。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不懈地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奖助学金评定、助学贷款发放为载体,广泛开展诚信教育。
——大力加强学术精神建设。营造一个学术至上、自由探索、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实施“双百”计划,将打造名师与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教师科研活动,积极组织学生从事学术科研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开展“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加强干部、教职工的年度和任期考核,大力宣传优秀教职工的先进事迹,使全体教师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既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经师”,又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人师”,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学生全面成才的“导师”。
——深入开展校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进一步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队伍,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开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建设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省级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3.校园管理文化建设
——建立自主办学、科学决策、民主管理、高效灵活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前提下,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以德治校相结合;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各级管理和服务人员要把本职工作与学校育人总目标结合起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
之所需”,通过人性化管理,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良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制度建设,建设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大学精神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对涉及各单位各部门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增补、完善和汇编,并进行广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并做到有效实施。
——加强民主监督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和切实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不断扩大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妇联、学生会等团体在参与学校管理、推进民主治校工作中的作用。
4.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依托廉政文化研究会,加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拓展廉政文化阵地,丰富廉政文化形式,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对教职工开展廉洁教育,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开展廉洁教育。
——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发展观、人才观和师生观,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思想认识水平和处理复杂事务、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要根据“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两个“务必”的要求,大力加强作风建设;走群众路线,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领导联系基层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
——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占领第二课堂”这一方针为指导,凸显特色、打造品牌,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继续办好已经形成品牌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依托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办好大学生卧龙文化艺术节、张衡杯科技发明竞赛活动、大学生运动会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科学研究力度,开展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和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保健预警网络系统。
——加大礼仪文化的建设,不断继承和发展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学校的教职工要以身作则、以身立教,处处体现楷模示范作用。在校园内提倡和推广“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在校园公共场所宣传常见的礼仪规范和礼貌用语,让不文明、不礼貌的人和事没有空间。
——加强就业创业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就业创业宣传教育工作,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在校园内以宣传窗、广播、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先进的就业创业理念,营造议创业、谋创业、思创业的大氛围;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搭建与社会相通融的就业渠道和网络,为就业者和创业者提供平台;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挖掘和树立成功创业的“卧龙学子”品牌。
——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切实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坚持人本主义原则,充分调动师生谋求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创新四大职能,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创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形成广大师生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最终和谐相处的和谐校园环境。积极开展“平安校园”活动,努力构建“稳定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治环境,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实现“六不目标”,即“不发生群体性事件,不发生群死群伤性安全责任事故,不发生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不发生大的火灾和房屋倒塌事故,不发生重大刑事安全,不发生非法聚集事件。”
5.校园形象文化建设
——加强学报、校报、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主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园广播站、校园宣传栏的主阵地的宣传引领作用,不断拓展校园形象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透过媒体窗口,向社会展示学校的风格和特色,宣传学校的育人理念,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为学校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重视公共关系工作,重视学校形象宣传工作。筹备建立学校新闻中心,建立记者接待和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制度。规范对外宣传的口径、内容、数据,对外树立统一的学校整体形象,积极宣传学校各项改革发展成就,特别是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学校品牌。
——开展“形象识别系统工程”建设,重视品牌形象的推广。使学校在精神理念、战略目标、典礼仪式、视觉标识、广告宣传、文艺活动、校训、校徽、校歌、校旗等方面,达到高度协调一致,在学校的各种交流、仪式、庆典活动中推广形象识别系统建设成果。
二、保障措施
1.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实行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有关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2.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各类学术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坚决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加强对大学生组织特别是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
3.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