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处
当前位置: 首 页 > 规划管理 > 正文

南阳师范学院“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17-04-07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实现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生规模发展需要,结合现有人才队伍情况,特制定学校“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引进教师和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得到很大提高;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制定“卧龙学者”计划,聘请“客座教授”,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等措施,使人才队伍总量持续增长,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为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提高以及社会服务提供了保障,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人才队伍数量持续增长
“十五”末,学校专业技术人员82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2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319人。到“十一五”末,学校教职工达1286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98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681人。
二、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职称结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354人,占教职工的27.5%,其中教授、副教授291人,占专任教师的29.7%,高级职称人数比“十五”期间增加了64%。
学历学位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681人,其中博士136人(含在读博士50人),硕士545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9.4%,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十五”末增加了113%。
年龄结构:青年教师居多,有较强的发展后劲。35岁及以下教师472人,占专任教师的48.1%;36~45岁教师262人,占专任教师的26.7%;46~55岁教师206人,占专任教师的21%,56岁及以上教师41人。
三、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末,学校有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地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河南省管专家4人,国家级模范、优秀教师4人,省级模范、优秀教师20人,“卧龙学者”8人。教授81人,副教授21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6人,硕士学位人员571人。逐步形成以教授、博士、学科带头人为先导,以骨干教师为主力的学术科研梯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尽管“十一五”期间学校人才队伍得到了加强,但离建设全国知名的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型大学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学术型人才严重不足,缺乏学科领军人物;教学科研的整体水平不够高,在省内外有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较少,实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缺乏。
第二部分 “十二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人才队伍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学校“质量提升、内涵带动”的战略发展为指引,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基本理念,“支撑重点学科、围绕特色专业”的基本方向,培养与引进并重,管理与使用结合,健全配套措施,完善制度建设,重点加强内涵发展、提升学历层次、优化队伍结构、完善岗位聘任机制,向重点学科、专业倾斜,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改革意识强、科研能力强、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二、规划目标
1.效益目标
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精干高效、学术造诣深厚、富有活力、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人才队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提升学校人才队伍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加强人才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使之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人才保障。
形成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的良性助力机制。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初步形成以学科为“集合点”的教学、科研团队,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使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得以进一步凸显;满足专业建设需要,围绕“特色专业和专业的应用性”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教学团队凝聚、专业互补性强的人才队伍,为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机制保障。
构建体系完备的制度规范。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并完善按岗定酬的分配制度、合理有效的上岗与退出以及收入的增长机制,为学校的长期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形成“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工作意识。规范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在强化责任的基础上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稳定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人才队伍;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和成长,重点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使之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2.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和学校发展规模,到2015年末,全校教职工总数达到1600人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30人,专任教师1250人,兼职教师数量达到320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6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20人。有条件的院系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实现博士化。
3.结构与素质目标
学位结构:到2015年,学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人数要达到1000人,比例不低于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要达到320人,比例达到25%。
职称结构:到2015年,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56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达500人左右,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正高职称所占比例。
学缘结构:以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为抓手,促进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改善,以重大科研项目和基地为纽带,搭建学缘结构优良的创新团队,对校内教师通过“送出去”的方式实行“学缘再造”,对“走进来”的新进教师创造新增人才的“学缘条件”。
4.学术领军人物建设目标
培养、引进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学术地位较高的知名专家学者,其中省级教学名师3~5人,省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5~8人,“卧龙学者”30人,申请设立省级特聘教授3~4名。
5.学术梯队建设目标
创建3~5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省级学科创新团队,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稳定精干的学术队伍。
6.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管理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廉洁、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人才队伍。
第三部分 “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及保障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进一步加强教师引进工作,重点做好高端人才的引进。根据学科专业建设以及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引进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切实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人才引进工作。
——加强“三高教师”(高学历学位、高职称和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工作。未来五年每年引进教师不低于70人,重点引进全国知名大学及科研院所博士、教授和具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成果的主持人且有较大学术影响的专家及学科建设的紧缺人才,形成以优秀博士为主体的人才后备队伍。对在读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可提前签订聘用合同,确定聘用关系,吸引高学历优秀毕业生来校工作。
——加强“柔性引进”工作。按照“不求所有,唯求所用”的原则,加强人才柔性引进,以卧龙学者、学科建设顾问、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等形式,从省内外高校、企事业单位和本校退休教师中聘请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指导或承担科研教学工作。到2015年,兼职教师达320人。
——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引进工作。重点培育或引进2~3个左右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依据目前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二、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培养
——加强学历学位培养。学历学位培养重点由以培养硕士为重点转变为以培养博士为重点,培养方式从单纯依靠学校培养转变为多方面共同培养。支持教师有计划地报考在职博士研究生,并鼓励考取博士研究生的教师毕业后回校工作。
——加强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后备人选培养。按照“择优选拔、重点培养、动态管理”的原则,确定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后备人选,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参加高级研修班、到国内外访学、到博士后工作站专题研究、学术假和采取灵活的教学科研管理办法等方式,着力培养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
——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在各院系单位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设置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岗位,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基础,着力在校内培养“卧龙学者”等高层次人才。
——加强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培养。建立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应用,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参加教学管理培训和全国性专业、课程研讨会。支持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进入教育部组织的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各课程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实践培养。
——加强“校本培养”。加强对新进教师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教法规、教学科研方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校史校情及学校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完善指导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完善“助教制”,落实教师“新开课”审批制度。加强对青年教师外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教学论坛,广泛进行学术交流。积极落实青年教师实验室工作锻炼制度和专业实践培训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通过教学竞赛、相互听课、说课评课、专题研讨和教学对象的研究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出国培养。通过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和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大学、研究机构研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校每年预算专项经费支持3~5名专业教师进行国际合作交流和进修。
三、打造教师团队
——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等在教师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以教学名师为基础,依托专业优势,打造一批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
——以学术带头人、“卧龙学者”为核心,以创新平台、重点学科为依托,凝聚学术队伍,形成一批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四、健全管理队伍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把思想政治坚定、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员选拔到管理队伍中来,完善日常教育和培养培训制度,形成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教学、学生、实验、后勤管理队伍。
五、进一步创新完善管理机制
——严格教师准入制度。严格把握教师条件,认真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新增教师原则上应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新办专业接收全日制硕士毕业生要从严控制。
——创新教师聘用制度。逐步推行淡化身份、强化岗位、低职高聘、高职低聘、转岗聘任、不予聘任和“以岗定薪”、“优绩优薪”的有效激励的用人机制。
——完善教学名师、教学标兵、科研标兵的评选制度。每年评选一次教学标兵和教学名师,每两年评选一次科研标兵,培养和选拔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治学严谨、成果突出的教师楷模,推动学校教书育人水平及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完善教师服务期制度。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其服务期为5~8年;培养的博士,其服务期为5年及以上,晋升教授、副教授职务的教师,其服务期为5年及以上;聘为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享受特殊津贴的教师另约定服务期,保障“骨干层”教师的相对稳定。
——完善学术假制度。根据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重大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可以按学期安排学术假。学术假期间,工资待遇按在职在岗教师对待。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发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导向作用,加大向关键岗位、优秀拔尖人才和优秀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倾斜的分配力度,营造一种尊师重教、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完善校内工资体系特别是特殊津贴制度,重奖在教学、科研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六、加强师德教育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增强教师职业的光荣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学校主人翁意识,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爱校爱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励自省,以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奖罚机制,对师德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增强其荣誉感,同时坚持师德师风考核与业务业绩考核并重,在教师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学术道德承诺制度,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科研奖励,要书面公开承诺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建立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对新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等德育工作人员进行师德师风专题培训;设立师德师风信箱,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形成督促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七、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配套支持
——完善考评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术科研评价机制及指标体系,科学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建立并完善各种教学奖励制度,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
——营造良好氛围。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打造凝聚人才的软硬环境,激发办学活力。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主人翁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坚持工资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住房困难,使广大青年教师能够安居乐业。根据需要为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及重大项目负责人建立工作室、配备助手或秘书,使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加大经费投入。以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引进和培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人才、项目、资金和政策的综合效益。未来五年,学校每年将投入不少于500万元用于教师的引进与培养。
——抓好组织保障。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一号工程”常抓不懈。学校人才强校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每学期至少专题研究两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校院两级责任制,学校和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把培养、引进和发挥教师作用的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二级学院院长及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和工会等部门要各司其职,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


附:南阳师范学院“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表
年度项目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人员数量 学生数 21230 22600 23500 24400 25200 26000
在编教职工 1286 1339 1405 1470 1535 1600
专业技术人员 1167 1227 1290 1350 1390 1430
专任教师 981 1034 1100 1150 1200 1250
外聘教师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合并后专任教师数 1090 1154 1230 1290 1350 1410
师生比 19.5:1 19.6:1 19.1:1 18.9:1 18.7:1 18.4:1



构 正高 人数 90 103 112 125 136 150
占专技比 7.71% 8.39% 8.68% 9.26% 9.78% 10.5%
教授 人数 84 97 95 106 120 145
占专任比 8.56% 9.38% 9.46% 10.4% 10.9% 11.6%
副高 人数 273 303 332 361 388 410
占专技比 23.4% 24.7% 25.7% 26.7% 27.9% 28.7%
副教授 人数 218 251 282 314 342 366
占专任比 22.2% 24.2% 25.6% 27.3% 28.5% 29.3%



构 博士 人数 136 160 200 240 280 320
占专任比 13.86 15.47 18.18 20.87 23.33 25.6
硕士 人数 545 585 615 635 655 675
构成比 55.6% 56.6% 55.9% 55.2% 54.6% 54%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69.4% 72.1% 74.1% 76.1% 77.9% 79.6%



队 国家级学科带头人 1 1        
省级学科带头人 4 4       9
省级教学名师   1       5
地厅级学术带头人 65 67 76 82 88 95
卧龙学者 4 8 13 18 24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