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处
当前位置: 首 页 > 规划管理 > 正文

南阳师范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7-04-07

    为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未来五年内学科建设与科研及科技服务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探索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新模式新途径,全面提高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南阳师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学科建设、科研及科技服务工作的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学校“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和高层次项目申报为抓手,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高举“教学为本,学术至上”的大旗,突出强调“科研强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制度创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断加强和改善科技创新的各项基础建设,使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工作。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1.学科布局渐趋合理,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得到确立
学校现有专业设置涵盖文、理、工、经、管、法、农、教育、历史等九大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结构。加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明晰了重点学科建设内容、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的建设目标,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初步得到确立。建成了省级重点学科2个,实现了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零的突破。
2.科研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创新基地建设明显改善
依托南阳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倾力打造汉文化研究和昆虫生物学研究两张学术品牌,形成一文一理、一中一外两面学术旗帜。成功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汉史研究基地、文化部中原曲艺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先后落户学校。南水北调源头区域环境保护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农业生物质资源化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相继批准建设;光电信息处理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和卫星遥感与减灾中心实验室分别晋级为南阳市重点实验室。《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被评为省一级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3.“学术至上”理念深入人心,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在新的科研管理和奖励政策的激励下,师生的科研热情不断高涨,2006年~2010年,发表论文4882篇,其中核心期刊1188篇,被SCI、EI等权威检索期刊收录106篇,被新华文摘、人大资料全文转载28篇。出版专著、教材300部;获得奖励540项,其中省部级99项。获得立项的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35项,地厅级项目571项。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科研经费总投入1583.755万元,其中获得国家级项目经费296万元,省部级项目经费159.8万元;学校配套和立项科研经费822.15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学校虽然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目标以及兄弟学校的发展速度相比,仍然存在很大不足。
1.学科建设方面 省级重点学科的总体数量较少;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较低;具有社会显示度的学科带头人的数量较少;学术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省级学术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个人数量缺乏;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质量有待提高。
2.科学研究方面 学术研究仍然是单打独斗缺乏有效的团队合作;原创性高层次论文数量较少;获批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级重点攻关项目数量较少;获批的国家发明专利数量较少;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数量较少;获得上级科研经费资助数额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第二部分 “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与科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给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发展战略,使得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这为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国家划分的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区域中,河南省被划分在四类地区,属于高等教育的欠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办学层次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为学校争创硕士授权单位提供了可能。
二、面临的挑战
高校要想获得优质社会资源,就必须具备良好条件。在高等学校发展的竞争中,学校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科技创新平台的质量和水平;显示度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如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数量、高层次科研成果的数量、获得的科研奖励的层次和数量,成为社会衡量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参考指标。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等优秀人才短缺状态仍然十分严重;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平台和学术创新团队的培育需要加强。
第三部分 “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高校的发展,关键在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建设水平是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构筑高水平的学科创新平台,有利于高水平人才的汇聚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有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有利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建设高水平学科平台和团队为抓手,以创建硕士点为契机,以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本着“重点突进、交叉集成、汇聚人才、强化组织、服务地方”的思路,高举“学术至上”的大旗,强力推进“科研强校”战略,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应用成果的转化,努力实现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发展思路
按照“面向需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融合渗透、联合协作”的原则,巩固和发展现有优势学科,积极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倾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加大优势学科与地方优势企业科研联合攻关力度,提高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层次和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引导教师面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学术研究视野,采取“走出去发展”战略,寻求学术研究新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发展战略目标
1.重点学科建设
经过5年的努力,建成5个以上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省内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群或跨学科研究领域,新增4~6个省级重点学科,争取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各有1个学科具备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条件,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突破。形成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目标、省级重点学科为牵引、校级A类重点学科为主干、B类重点学科为补充的学科建设体系。
2.科学研究
公开发表论文5000篇以上,其中被SCI、EI、CSSCI收录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文章100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著30部以上;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300项以上;争取外拨科研经费1500万元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研究成果奖励50项以上,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零突破;获国家发明专利30项。以科研成果奖励为抓手,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学术骨干,有效带动学校整体学术水平提高,使学校的学术水平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3.学科基地
建设1~2个区域性行业认证检测中心,并具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学科基地的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能力;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建设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2个,建成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2个,实现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零突破,积极寻求新的学科基地生长点。高度重视学报工作,加强特色栏目建设,努力提高两刊的影响因子和被转摘量,使《南都学坛》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4.学术梯队
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各个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选拔和培养一批在本学科领域有影响的高素质、高水平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人才队伍,建立一批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学术团队,培养30个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建设15个省级、校级科技创新团队,选拔培养50名省级、校级科技创新人才。
5.硕士点建设
制定硕士生导师培养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加大硕士生导师团队的培养力度,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的联系与合作,扩大联合招收研究生的范围,使具有联合培养研究生条件的学科由目前的5个,增加到10个以上。使学校兼职研究生导师数量由目前的15人增加到40人左右,充分满足申硕工作的需要。在2013年前,努力使专业硕士授权学科达到6个以上,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成硕士培养授权单位。
6.科技服务
建立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到2015年,有3~5项高新技术成果转让,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注重发现和解决影响地方发展的重大理论课题,组织科研团队进行专项研究,积极向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研究成果,为地方政府决策咨询服务,逐步确立学校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大决策中的“智囊团”地位。
第四部分 “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发展目标及措施
一、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建设一批高水平重点学科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支持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继续加大对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人才引进和培养、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创建一批科技创新基地,作为事业留人的梧桐树,吸引高层次人才,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良好的学术平台。继续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学科建设新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军人物培养、特色领域和方向的扶持,使重点学科建设达到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的目的。经过五年的努力,使若干重点学科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跻身于省内先进行列。以科研项目带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衍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学科群的建设。
二、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科研队伍建设
建立人才引进、使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结合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拔、培养与引进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加快队伍结构调整,合理配置人才资源,营造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选拔、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积极探索以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牵引、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术带头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和吸引优秀专家和教授到学校兼职,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
三、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人才培养
按照“集中力量、整合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 整合学校资源,优化实验室结构,加强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规划和布局。切实做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南水北调源头区域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质资源化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的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资源共享,扩大辐射和受益范围,切实提高其水平和效益,使它们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地,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供保障。对于具有明显特色和较大发展潜力的光电信息处理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卫星遥感与减灾中心实验室等,给予政策优惠和重点扶持,使其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新学科生长的发动机。根据学科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组建一批跨院系、跨学科的实验中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修订完善《南阳师范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和《南阳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奖励办法》,建立健全学科建设责任制度、评估验收制度和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建设高水平开放型大学提供科技支撑;强化精品意识,加大高层次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加强科研工作规范化管理,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逐步实施科研工作的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继续加强学术权力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建立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的科研管理队伍,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五、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面向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主战场,加强与地方大中型企业的多种形式合作,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科研骨干走出去,在生产实践中遴选科研课题,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拓展应用性课题研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六、扩大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创新能力
积极扩大对外交流,特别是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提升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继续选派科研骨干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学习,有效扩展学术视野,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争取与实力雄厚的国内外企业建立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的战略联盟,选派更多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和掌握最新知识和技术;为学校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持,提升教师开展高水平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