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播出的《致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印记》节目中,《徽州的韵味》是方言季的最后一集,它带我们一起找回故乡的声音,续写缕缕乡愁。黄山市档案局馆长田玉峰在节目中接受采访时说:“徽州方言无论词汇、语法还是语言上都保存了许多自秦汉至明清时代的语言特点,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也是构成地方文化的重要基础。”黄山市档案局馆于2015年9月正式开始实施徽州方言抢救计划,其中徽州方言语音数据库建设是核心部分。通过数字化摄录手段采集徽州方言发言人的方言样本,为黄山市留下一份数字化的可供永久保存的口语样本。
据了解,许多地方档案部门都已经着手开展为地方方言语音建档的工作,如浙江省档案局馆就把方言语音建档作为全省建设历史文化记忆工程的重要内容。一个地方的方言包含特有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档案部门运用数字化手段和载体保存方言语音,主动参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建设,得到了媒体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关于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解释为: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总体表征。
著名文化学者彭定安曾在《光明日报》撰文《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十大趋势》,指出现在的文化发展正在向传统文化过渡,“文学艺术从传统中获得现代灵感。现代人重新体验传统中的人性的温情与和谐,追回失去或弱化了的社会与人的认同感、意义感和幸福感。”“向东方文化的回眸与古老智慧中获取现代灵感,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新文化趋势。”现代化、城市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紧张、焦虑和烦恼。有人想远离喧嚣的城市过乡村的恬静生活;有人厌倦爆炸的信息想关闭手机过几天清净的日子;有人想避开餐桌上丰富的菜肴选择以素食为主。个人享乐主义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料中的完满幸福,物质生活富裕也并没有使精神生活充实,前行中“饥渴”的人类不得不停下脚步往回张望,渴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自我反思与适度回归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然而,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像推土机一样把许多传统文化的载体冲得七零八落。例如:人口的快速流动和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到大城市使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逐渐消失;有着百年传统的老字号店铺在城市拆建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失去传统文化味道、摆在大型商城中的老字号商品;千城一面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使人们找不到往日的家……如果再不保住这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载体,传统的东西还能留给我们和后人多少呢?当然,传统文化中既有积极、优秀的内容,也有保守、落后的东西,我们提倡和继承的是前者。同时,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在创新中发展。
可喜的是,许多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也把建设文化强国列入发展战略。各地档案部门在保护传统文化载体工作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这种工作思路和做法适应了当代文化发展趋势。像黄山市档案局馆等突破了保存文字、图片载体的做法,把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的语音作为载体抢救和保存,这不仅留住了人们挥之不去的记忆和乡愁,留住抹不掉的民族基因和标识,而且也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创新之举。
作者:孙成德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2月12日 总第2873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