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迎评进行时(十八)】治学之路无止境 教学之程润有声——记我校文史学院青年教师张培阳博士

发布日期:2018-12-04    作者:     来源:     点击:

                                                  治学之路无止境 教学之程润有声
                                                                                                                                                                       ——记我校文史学院青年教师张培阳博士
                                                                                               ◎郭立焕 孟瑶
   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我校张培阳老师于2013年7月来我校文史学院任教,主要讲授《诗律与写作》《词律与写作》等课程,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发表CSSCI论文7篇,其中2篇发表于权威期刊《文学遗产》。背后是怎样精彩的奋斗历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了张培阳老师。
                                              求学若渴 砥砺自强
   漫漫求学路,萧萧寒窗苦。张培阳在古代文学研究上的造诣,绝非一蹴而就,其间不仅有他年少时期对诗词的热爱和格律的积累,更离不开其成年后系统的学习与探究。
   回顾往事,张培阳颇有感触地说:“我目前学问的根基,其实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累积了。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如果想把冷门的格律学好,最好趁年轻时间比较充裕时好好下一番功夫。”同时,适当进行古典诗词写作将有助于吸收和巩固相关知识。扎实的知识积淀是基础,后期的独立思考才是关键,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在学术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
   问及求学过程中有无比较难忘的事,张培阳笑着说:“我本科时学的是经济,因为不怎么感兴趣,有一次,在微积分课上偷偷统计李商隐诗歌的格律,统计的结果与王力书中的结论基本相合,对此,当时觉得非常神奇,看似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背后竟然深藏着这样的密钥。”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张培阳义无反顾、不知疲倦地走上了探寻真知之路。“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时,我意外发现几位北大学者撰写的格律论文和书籍错误连篇,隐隐感觉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以致后来经常夜不成寐。”正是这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促成了张培阳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不断进取。
   忆及求学历程,张培阳也曾经历迷茫。他在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年,突然意识到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对此,张培阳颇有感慨:“我后来突击转专业报考厦门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由于第一次准备仓促,所以自然就没有考上,直到第二次方才涉险过关。这对于那些有远大目标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种前车之鉴吧。”
   多少青春事,尽付谈笑间。张培阳坦言,经历过人生选择时的不知所措,才更懂得尽早规划人生的重要意义。在求学之路上要始终保持一颗勇往直前的心,砥砺奋进。
                                                                                                                                                                     治学有道 心无止境
   治学之路虽然艰辛,却并不孤独。张培阳由衷感激前辈学人在学术道路上的循循善诱,“王力先生编写的那几本格律小册子一直是我的案头书,也是我在这一领域打下基础的关键。”他若有所思地说,知识的传授往往并不局限于课堂一隅,古人所谓著书立说,藏之名山,大概可以说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课堂教学吧。
   治学的过程虽然漫长而曲折,对个人修养的提升和心性的磨砺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张培阳饶有兴致地说起自己在做学问过程中的一些心得经验:“年轻时不妨随兴所致,多读点书,文史哲、古今中外,不宜太窄,也不宜太功利。如果是研究文学的,最好也会点创作,免得隔着一层,说外行话。具体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应该熟谙相关研究现状,明了其得失,然后从中选择自己可以开垦的园地。”
   谈及何为“做学问”,张培阳认为,做学问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要坚持最初的热忱和向往,还要持之以恒地用心浇灌。“当有了前期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面临具体写作时,还要有问题意识,层次、行文、逻辑也很重要。”
   当记者问及在申报国家级课题的经验和心得时,张培阳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条目要清楚规范,排版宜整齐悦目。二是选题大小要适中,有一定可供开拓的空间。三是内容充实,行文简洁,逻辑分明,不要出现错别字。四是要有问题意识。五是写法要有详有略,惜字如金,突出重点。六是尽可能地充实前期成果。”
   荣誉的背后浸透着辛劳和汗水。对于其中艰辛,张培阳一笑置之:“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除去个人天分和努力外,也离不开大环境、大集体的支持,我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一路走来,在许多方面都得到院系和学校的大力扶携。”张培阳保持着一贯的谦逊和虔诚。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自2013年至今,张培阳在我校任教已有5年之久。“传道受业解惑”,是张培阳一直秉承的教学理念,他认为,最优是传道,其次是授业,保底是解惑,也就是讲好相关专业知识。
   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张培阳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模式。“近几年我主要讲授《诗律与写作》《词律与写作》两门课程,和目前全国高校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太一样,我这两门课的一大特点是试图将记诵、写作和知识理论的讲授结合起来,从而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正是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注重实践的特点,才使得张培阳的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这一教学理念的形成,张培阳解释道:“主要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吧。我早先喜欢读诗、背诗,中学以后慢慢地学了点格律,偶尔也会写几首,写得比较多的是本科和硕士阶段,读了博士以后,精力转移了,不得不埋头看书搞研究。虽然现在写得少了,但我一直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实践是通往理论的绝佳途径。”长期以来的研习和实践,使得张培阳在转变教学理念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独特见解。
   “大学生多数已成年,有着独立的精神和人格。我觉得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亦师亦友,然后才是传道授业解惑,尽可能地让他们多学一点东西。”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爱护,是张培阳一贯秉持的信念。他认为宽容亲和的相处方式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这大概就是古人常说的“如沐春风之感”吧。
   “为往圣继绝学”是张培阳的人生座右铭。学问的养成之路注定荆棘遍地,经历风雨洗礼才能守得香花满径。张培阳的一言一行间不见丝毫倦怠与迷惑,心无旁骛、不惧困难的精气神萦绕周身。他是求学者,亦是治学、教学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其将继续上下而求索。(编审 张君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