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 期刊部首页|

文学研究

当前位置: 期刊部首页 -> 专题专栏 -> 文学研究 -> 正文

《南都学坛》2025年第5期“文学研究”栏目:摘要、关键词、引用格式

发布日期:2025-09-17浏览次数:

现代性与新诗叙事学

——兼论杨四平教授的《中国新诗叙事学》

钱文亮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源远流长,作为一种诗性构成的叙事性也广泛地存在于包括叙事诗在内的抒情、写景、说理等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中。然而,作为具有结构性诗学功能与意义的叙事性却是新诗现代性追求和现代诗学变革的必然结果。杨四平教授的新著《中国新诗叙事学》既在“现代性”的总体性视野中考辨了中国新诗百年发展中的叙事理论与历史实践,又依据当代蓬勃发展的叙事理论,从诗学本体论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理论的整合与提升。“现代性”中的后现代精神更为作者突破既往新诗叙事研究的固有认识和思维惯性,成功发现并总结出中国新诗的“叙事传统”,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关键词:叙事性;叙事传统;现代性;新诗叙事学

引用格式:钱文亮.现代性与新诗叙事学:兼论杨四平教授的《中国新诗叙事学》[J].南都学坛,2025,45(5):46-51.

中国新诗叙述的发生、焦虑与选择

魏文文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中国新诗叙述的发生是一种多维视野下综合性的诗歌现象,从诗界革命到白话诗文运动,到新诗革命运动再到诗体大解放,从诗歌语言的叙述化倾向到叙述体式的新尝试,中国新诗最终完成了一次自我涅槃。以杨四平的《中国新诗叙事学》为对照研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新诗赖以存在的叙述基因、内涵与发生的因由,试图在发生学层面上厘清中国新诗叙述在批判与继承、跨越与移植中面临的焦虑与选择。

关键词:中国新诗;叙述;现代转型;《中国新诗叙事学》

引用格式:魏文文.中国新诗叙述的发生、焦虑与选择[J].南都学坛,2025,45(5):52-58.

“史”与“论”的突破与偏移

——中国新诗叙事学的一种建构路径论析

郭海玉,王磊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新诗的叙事学研究成为中国诗歌研究领域的一大焦点,杨四平史论结合的中国新诗叙事学建构在其中引人瞩目并极具代表性。他以百年中国新诗叙事形态为研究对象,将文本内研究和文本外研究、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结合,以对西方叙事学“叙事”和“段位性”两个核心概念的转化和移用为手段,对百年中国新诗叙事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诗歌叙事学理论建构。这一研究体现了作者独树一帜的历史描述与诗学归纳交叉进行的研究特色。在研究的视角、方法与结论方面,该研究实现了三个突破。不过其在核心概念的界定使用、逻辑建构以及新诗叙事段位理论开创方面也存在完善的空间。探讨史论结合的中国新诗叙事学建构路径的价值和局限,可为未来中国新诗叙事学、诗歌叙事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新诗;叙事形态;现代性;段位性;叙事学

引用格式:郭海玉,王磊.“史”与“论”的突破与偏移:中国新诗叙事学的一种建构路径论析[J].南都学坛,2025,45(5):59-64.

宋代女性词学批评文献的编纂逻辑与价值取向

郑音妙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宋代女性词学批评在词体雅俗之辨与性别伦理规训的双重维度中呈现独特理论张力。通过本事、评点、选本三类文献的互文性考察,可见宋人以“在场性展演—戏剧化规训—神异化消解”策略重构女性词史记忆的内在逻辑:杂录型本事以“词史互证”强化词体娱乐功能,传奇型本事借伦理寓言重塑女性道德形象,志怪型本事则以神异叙事消解性别越界风险。评点类文献虽尝试经典化女性词人,却陷入“艺术肯定”与“道德贬抑”的悖论;选本编纂则通过雅俗调和为明清闺秀词选体系化奠基。这些编纂机制既留存女性创作的历史现场,亦暴露男性文坛通过雅俗分野固化性别等级、借伦理霸权操控审美阐释的深层逻辑,为透视宋代文学生态中性别权力的运作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宋代;女性词学;批评文献;性别话语

引用格式:郑音妙.宋代女性词学批评文献的编纂逻辑与价值取向[J].南都学坛,2025,45(5):65-71.

文化传承创新视域下“文献”概念新解

马晓玲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文献”一词出自《论语》,其内涵在历史演进中经历了一些变化。在梳理其概念释义历程基础上,通过分析《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豺祭兽”“獭献鱼”的相关记载,发现“文献”概念的生成与古代的祭礼情境密切相关:豺先祭后食的自然行为,引发古人食前祭的类比联想;獭祭非其类,激发“仁者,人也”的理论升华;由“獭献鱼”的深刻观察,凝练出主祭者的程式化外在表现,如陈器献祭的动作、恭敬的礼容礼貌、娴熟的礼仪仪节、诚恳的礼辞礼意等,“内心修德,外行礼文”乃贤者的体现。智能时代,文献概念应包含知识和信息,并凸显人的主体性。

关键词:文化传承创新;文献;豺祭兽;獭献鱼

引用格式:马晓玲.文化传承创新视域下“文献”概念新解[J].南都学坛,2025,45(5):72-78.

从识见高明到沉沦堕落

——对《红楼梦》中贾雨村人性异化的文化检视

朱占青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红楼梦》中贾雨村是兼具符号象征与实体叙事功能的典型人物,其形象演变深刻揭示了清代科举制度与官场文化对儒家人格的侵蚀。贾雨村具备的“格物致知、悟道参玄”能力和通过“正邪二赋”说评价贾宝玉,都展现出了其超越世俗的认知高度。被免官后的贾雨村反思仕途挫折,意识到“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现实法则,他背离儒家的道德准则,以“扶鸾请仙”混淆是非,贾雨村的沉沦,印证了科举制度将儒学异化为谋利工具的现实。贾雨村攀附贾府后,完全背离儒家“四端”,成为“厚黑学”的践行者。贾雨村与甄士隐的三次相遇,以道家的“超脱”反衬儒家“入世”的异化,暗示清代官场文化已使儒学沦为名利场的遮羞布。贾雨村作为符号化人物,兼具三重象征意义,即他是儒道对立的镜像、封建官场生态的标本、末世知识分子悲剧的缩影。

关键词:贾雨村;人性异化;官场文化;儒家伦理;

引用格式:朱占青.从识见高明到沉沦堕落:对《红楼梦》中贾雨村人性异化的文化检视[J].南都学坛,2025,45(5):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