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的原因新论
——以新出简牍为中心
武普照, 郝梓芮
(山东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秦统一六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秦国从西隅小国逐渐发展壮大最终统一中国,其成功原因一直在为后人所探寻。随着战国秦汉考古的诸多重大发现,特别是一批批简牍的出土与释读,秦之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诸层面更为具象、生动地呈现在世人眼前。根据新出简牍等资料以及考古遗址文物新发现,商鞅变法、马政、新地治理、军事保障、人才战略、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也都是秦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秦统一;秦简牍;马政;刍稿税;新地治理;民族共同体
引用格式:武普照,郝梓芮.秦统一中国的原因新论:以新出简牍为中心[J].南都学坛,2025,45(4):1-9.
秦汉之际文化大一统的建构
——以儒学政治地位的演变为线索
李宗敏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秦汉之际儒学政治地位经历了被排斥、抬升、独尊的演变。这种转变贯穿着秦汉之际的统治者创造中央集权大一统文化的尝试与努力。实践表明,由于秦统治者操之过急,使得创造中央集权大一统文化以失败而告终,但这也为其后统治者构建中央集权大一统文化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汉初统治者虽然由于推行郡国并行制,没有营造出创造中央集权大一统文化的政治环境,但是,西汉中期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汉政权获得了民众的心理认同,这为汉武帝创造中央集权大一统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全国经济的基础上,以儒为尊,成功创造了中央集权的文化大一统。这表明构建文化共同体亦需要构建政治共同体与经济共同体,三者密不可分。
关键词:儒家;中央集权;文化大一统;国家认同
引用格式:李宗敏.秦汉之际文化大一统的建构:以儒学政治地位的演变为线索[J].南都学坛,2025,45(4):10-17.
北魏道武、明元帝时期的平城建设及其城市变迁(398—423)
周 胤1, 向常淦2
(1.重庆大学 历史学系,重庆 400044;2.自然资源部第三大地测量队,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北魏天兴元年(398),道武帝自盛乐迁都平城。迁都之初,北魏朝廷对平城的建设主要包括宫室的营建、外城的规划、周围苑囿与行宫的建设以及对水系的利用等。到了明元帝时期,则就平城周边的苑囿和行宫继续进行建造,并对外郭城进行增筑。学界目前对于平城最初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如太武帝时期新筑的太子东宫位置,平城外郭的四至及形貌等。因此,就这些问题再作探讨,以期对北魏迁都平城初期的历史重新进行回顾,同时为后续探索太武帝至献文帝、孝文帝时期平城的建设及当时都城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最初的城市框架的理解。
关键词:北魏;平城;道武帝;明元帝
引用格式:周胤,向常淦.北魏道武、明元帝时期的平城建设及其城市变迁(398—423)[J].南都学坛,2025,45(4):18-25.
晚清牛痘术和牛痘局的兴起
张秀丽, 李紫慧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摘要:中国古代治疗天花以人痘接种术为主。19世纪初,外国商人将改良后的牛痘接种术传入中国澳门、广州,当地一些开明绅商、医士逐步传习牛痘术,在19世纪前中期通过著书立说、传子授徒等形式,开始向内地省份传播。历经道、咸、同三朝,牛痘术已传至湖南、上海、北京、天津、河南等地,当地绅商捐资开设牛痘局,其中大部分是公益性的民间机构,主要为普通百姓施种牛痘。光绪年间,牛痘局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开设,官方亦积极介入,加速了牛痘术的传播。
关键词:天花防疫;牛痘术;牛痘局;邱熺
引用格式:张秀丽,李紫慧.晚清牛痘术和牛痘局的兴起[J].南都学坛,2025,45(4):26-35.
一场旨在自救的恋爱中心理不安的审美演绎
——关于鲁迅《伤逝》审美生成的一种解读
姚晓雷
(浙江师范大学 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伤逝》这篇小说尽管已经有了多种解读,但在我看来,它是鲁迅基于接受许广平爱情追求后的内在焦虑不安感进行的文学想象。鲁迅和许广平的恋爱更多是正处于心理危机的鲁迅的一种自救行为,而非纯粹发自爱欲本能的对爱情的憧憬以及对对方的向往。一方面,鲁迅想在爱情的名义下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又让他无法自信拥有爱的能力。同时,由于正常家庭生活的缺失,他想象不出真正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建构和维持,担心最终会重蹈和朱安在一起的悲剧覆辙。作为释放自己内在不安和压力的一种文学方式,《伤逝》是鲁迅从自我审视的角度进行的一种“抉心自食”,他抽出人格里潜伏的受求生本能驱动的“小我”部分,让其化身为男主人公涓生;同时很大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化用了和许广平、朱安的相处经验,合成了小说的女主人公子君,为女主人公设置了一个“走在通向朱安的路上的许广平”的模式,并对未来的结局作了一番不无悲观的警示式演绎。鲁迅此时内在心理状态的复杂性,使《伤逝》文本形成了“有罪”“有过”与“有理”多重声音混在一起的多主题变奏。
关键词:自救;恋爱心理;不安;审美演绎
引用格式:姚晓雷.一场旨在自救的恋爱中心理不安的审美演绎:关于鲁迅《伤逝》审美生成的一种解读[J].南都学坛,2025,45(4):36-47.
婚恋的箴言与暧昧的自我
——论《伤逝》的启蒙主体及其文本性态度
赵牧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伤逝》是一个多义的文本。近一百年的阅读与阐释普遍注意到了其中的婚恋悲剧,并从启蒙困境和女性解放角度发掘其中的象征意味,而在这个过程中,涓生的形象也成为关注的中心,但相关理解却莫衷一是。由于采用“手记”形式,涓生原本获得了自我阐释的机会,但若将之与传统的“悼亡”书写比较,他作为反思主体无意于偿还对于亡人的情感负债;而若将之与现代忏悔书写比较,他作为启蒙主体却只满足于启蒙议题的文本化复述。此外,作为恋爱的主体,他也无法从子君的死亡中获得生存教益,却致力于发掘妥协与堕落的心理依据。这种总体上的自我否定隐含了鲁迅的矛盾,鲁迅其实在批判“后五四”教条化的恋爱伦理之外,又内在于其中,以深切的焦虑对于一场即将展开的师生恋进行沙盘演绎。
关键词:《伤逝》; “悼亡”传统; 启蒙主体; 文本性态度
引用格式:赵牧.婚恋的箴言与暧昧的自我:论《伤逝》的启蒙主体及其文本性态度[J].南都学坛,2025,45(4):48-57.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诗意“坐看”
王晓梦
(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摘要:中国古典诗人常以“坐看”的身姿挥墨为诗、落笔成词,“坐看”从此由具体的动作行为凝练为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事象”之一,其包含着“坐”的身姿与“看”的神态,从而联结着行为的主体和被观照的外物,以此呈现了诗词的时空定位,同时投射出诗人的形象、情绪及其生命处境。古典诗词中的“坐看”是一种别样的姿态,看似游离于时空域外,却时时求索着心灵的表里,意味着诗人渊然停蓄的生命状态,默示着停泊、无为、静观或远望的情态意向。在诗人的“坐看”间,岁月流转,物景迭替,自有禅机旨趣,诗美无限,雕镂出别具风姿的诗词意境。
关键词:“坐看”; 事象; 古典诗词; 诗思; 审美
引用格式:王晓梦.论中国古典诗词的诗意“坐看”[J].南都学坛,2025,45(4):58-67.
西人所编汉籍书目中的《红楼梦》探析
赵东旭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中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代表之一的《红楼梦》,很早就传到西方世界,被编入西方汉籍书目。西方汉学家在汉籍书目中对《红楼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4种类型:按照学科或文学体裁编排、按照汉籍或作者首字母以及捐赠人为序编排、按照数字序号编排、按照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他们在编目的同时,也对这部小说提出独到的见解。西方汉学家将《红楼梦》著录于汉籍书目,突破了国内传统小说观念的限制,提高了它的文学史地位,充分肯定了它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促进了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对当下的古典小说研究也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西人; 汉籍书目; 编纂方法; 《红楼梦》
引用格式:赵东旭.西人所编汉籍书目中的《红楼梦》探析[J].南都学坛,2025,45(4):68-74.
贾谊《新书》文献学价值探微
揣松森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省诸子研究中心,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贾谊为西汉时期著名诸子,其著述主要见存于《新书》。《新书》是贾谊著作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多次重编所形成的集子,其面貌的差异反映了作品存亡聚散状况和编纂者文学观念之间的双重纠葛。书中大量征引先秦经传杂说以及诸子百家之语,保存了众多汉代以前的佚文遗说,具有重要的校勘和辑佚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其中“事势”“连语”“杂事”三类篇目汇于一编,使人得以窥见周秦西汉子家学术交修和体用兼修的浑融面貌,从而更深切地认识诸子身份和子学性质,并辩证地看待“文”与“献”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新书》;文献学;子书重编本;校勘与辑佚;子学性质
引用格式:揣松森.贾谊《新书》文献学价值探微[J].南都学坛,2025,45(4):75-82.
论执行和解协议不宜赋予强制执行力
唐东楚1,谭正午1,陈柳钦2
(1.中南大学 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北京中宣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142)
摘要:不管是从和解协议内容和属性上的“民法合同”性质,还是从“审执分离”的立法原理体制,抑或是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和有执行力的公证债权文书作为执行依据这两项制度之参照而言,执行和解协议都不能被赋予强制执行的效力,或者成为执行依据。即便是在执行依据内容不明确时,对于“柔性化处理”旨在兑现执行依据的“限制性”或曰“封闭型”执行调解协议也是如此。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尤其是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始终没有承认执行和解协议不履行时除了“申请恢复执行”“债权人起诉”这两条途径以外的“第三条途径”——赋予执行和解协议执行力并予以强制执行,这不仅是对执行立法“制度初心”的不忘,而且是对审执分离体制机制“改革使命”的牢记。
关键词:执行和解协议; 执行力; 民法合同; 审执分离; 第三方前置
引用格式:唐东楚,谭正午,陈柳钦.论执行和解协议不宜赋予强制执行力[J].南都学坛,2025,45(4):83-93.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中的南水北调精神历史地位研究
焦金波, 郭树业
(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南水北调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图表中的重要节点,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参与实践而培育出来的精神形态,最集中地体现出党对中国水文化优良传统的承继与光大,是以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工程型精神的典范,是新时代党的精神家园的动态书写。将南水北调精神置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审视,意味着把南水北调精神放在国家和民族层面的宏大背景下去透视、解读和阐释,使其与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这种立足于整体性的话语叙事思路,有利于赋予南水北调精神应有的政治站位,有利于推动其在全社会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和弘扬光大,提升其话语影响力和辐射力。
关键词:党的精神谱系; 南水北调精神; 历史地位
引用格式:焦金波,郭树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中的南水北调精神历史地位研究[J].南都学坛,2025,45(4):94-100.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
王春旭1,2, 赵国祥1
(1.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7;2.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要义,主要表现为坚定的政治信仰、多维的层次架构、知行的有效统一和教育成效的长期保障。当前,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认知迷失、信仰危机、价值异化以及评价机制滞后的现实困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遵循。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纾解路径,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创新提升方法论、构建体系机制,并通过课堂铸魂、红色浸润、文化滋养、网络领航和实践砺志等多维路径,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发展,从而培育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引用格式:王春旭,赵国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J].南都学坛,2025,45(4):101-108.
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
陈福中a,b, 刘 鑫c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 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 b 经济学院; c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 100029)
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席卷全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强调发展以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为核心特征的先进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目标,以数字经济为东风,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数字经济能够赋能先进生产力的变革,驱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一方面,数字经济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将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数字化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激活企业创新能力,形成先进生产力;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作用,能够赋能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数据基础设施、培养作用于新质生产力的复合型人才、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传统生产力将被有效改造,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跃迁。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新质生产力;生产力跃迁;科技创新
引用格式:陈福中,刘鑫.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J].南都学坛,2025,45(4):109-116.
数字经济赋能农村减贫的历史经验与实践路径
张璇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数字经济为中国农村减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探究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农村减贫,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采用“历史经验—实践路径—优化建议”三维分析框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起着关键作用,是农村减贫的根本保证,政策支持和战略引领指明了减贫方向;农村地区日益完善的通信设施和物流网络构建了数字化减贫的物质基础;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提供了农村电商和精准扶贫的技术支撑。数字经济重塑了社会生产力,从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等各个环节赋能农村减贫。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农村减贫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农产品市场拓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但仍需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数字技术素养。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化减贫;农村减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引用格式:张璇.数字经济赋能农村减贫的历史经验与实践路径[J].南都学坛,2025,45(4):1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