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首页  |  学校首页

思政精品案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三维·四化·三融入”心理育人模式,推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5-03-02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三维·四化·三融入”心理育人模式

推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坚守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积极构建“三维·四化·三融入”心理育人模式,实现心理育人从咨询辅导为主向发展指导为主转变,将心理育人重点放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潜能挖掘,完善人格发展,增进主观幸福感和职场适应力。

学校心理发展指导中心

目标引领

实施“三维”心理育人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健康心理守护工程。把身心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基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坚持课堂主渠道,聚焦学生典型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心理素质提升工程。优化“职业心理研修—理论宣讲—校企共建—培训服务”社会服务体系,依托1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VR、慕课等教学资源,丰富实践基地职业心理专题培育内容,开展职业心理专题研修。

标准驱动

推进“四化”心理育人项目建设

一是建设心理育人数字化课程。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打造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信息化资源,实现育人资源数字化升级。开发数字化课程。开发不同职业岗位(群)职业心理数字课程,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视频+专题研讨+拓展实践”的课程内容为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提高职业心理认知水平,获取职业心理体验,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愉快充实的职业心态。升级数字化资源。研发虚拟现实(VR)心理育人资源,如“职业心理训练”“生命体验”等;创新数字化教材、呈现形式从以纸质为主到智能融合,服务线上学习;动态更新数字资源,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对接、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技术运用与教育规律对接,构建学生职业心理培养体系。

二是打造心理育人品牌化实践活动。注重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创设积极心理育人氛围;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化价值引领,打造系列品牌活动。品牌润心。打造“幸福+特色”系列品牌实践活动,形成“一院一品”幸福品牌活动,如举办校园心理剧大赛、师生插花放松减压等活动,增强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心理状态。以文化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心理学元素,将整体为上的价值观、集体取向的自我观、注重内省的心理调适观、和谐团结的人际观、勤奋进取的学习观融入教学,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第十九届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

三是开展职业心理素质专业化培育。校企联动,对接19个专业大类,对行业企业进行调查分析,紧扣其工作情境,掌握其岗位需求,打造职业心理培育课程。校企双元,共同参与。邀请行企骨干参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通过收集整理企业员工在典型工作场景中易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编写职业心理案例集,为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奠定基础。问题导向,情景体验。调研高职院校专业和与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所属行业典型工作中常见问题,以此为职业心理培育教学内容,体现“以问题为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特征,聚焦学生成长中的具体问题。

四是搭建心理育人协同化平台。突出特色,搭建平台。依托全国高校心理委员会工作研究协作组理事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类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理事长单位,学校与兄弟院校搭建心理育人协同平台,突出职教特色,建立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建立虚拟教研室。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成果,以慕课建设和教材建设为载体,探索虚拟教研室教学活动及交流互访机制,共享共建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问题导向

推动“三融入”心理育人行动

一是应对数字化转型,数字资源融入心理教育。建设心理育人微课、慕课、VR心理育人数字化资源,精准供给学生,提升心理素养和数字素养。数字化转型,实现精准个性化服务。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追踪、诊断与赋能,诊断学生在校期间心理状态并提供动态诊断分析,提供适合学生心理素养的个性化服务。数据共享,完善心理育人机制。运用大数据记录学生长周期轨迹,实现学生成长轨迹“一生一档”,教师教学监测“一师一档”,实现不同应用与平台间数据融合互通,解决“数据原材料”问题,为各类个性化服务提供数据基础。

二是聚焦全面发展需要,个体关照融入心理辅导。聚焦重点关爱学生,从每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将个体关照融入心理指导。立体实施日常心理咨询服务每一位学生。每年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校、院两级重点关注学生信息库。根据学生需求,采用网络、电话与面谈咨询等方式,用心为学生提供咨询。分类实施精准成长辅导关注每一位学生。二级学院全面铺开成长辅导,建立结构合理的辅导团队,开展谈心谈话、团体辅导、个别访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学习、生活动态,有效解决学生现实困扰。

学校心理发展指导中心音乐放松室

三是适应职业发展趋势,工作坊情境融入心理指导。构建科学职业的心理素质培育体系,将工作坊融入心理指导,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开发“主题工作坊”。聚焦学生典型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补齐短板、增强弱项。实施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诊断。以企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为依据,开展工作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诊断,帮助学生分析职业特征,提升职业认知,实现职业认同。开展全过程职业心理素质培育。将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开展多元主题活动,在体验式的团队环境中完成职业心理成长。构建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序列化设计,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发挥“1+1+1>3”的作用,持续、连贯、规范地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稳定的职业心理素养。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

总结提升

推进心理育人成果转化应用

走访调研,实现成果转化。通过走访调研上百家企业,从实践层面丰富理论研究,出版《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版)、《心理工作坊操作手册》两本教材,编写《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手册》(辅导员用书)和《团体辅导手册》(辅导员用书)两本手册,建成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中心两个中心。

多措并举,积极服务社会。学校建成2门职业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面向社会开放,截至目前,社会学习者达9万多人次师生组建心理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社区、中小学、企业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心理讲座、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等社会心理服务,参与日常心理援助等,受益人数5000余人次。

全面开花,屡获媒体报道。近5年,学校心理育人被多家媒体报道百余次,理论文章《坚持高校人才培育目标构建心理育人工作新格局》《育心于行,将微心理融入大思政》《协作共建开启心理育人新局面》《学生戏骨们大集结!这所高校的情景剧很“疗愈”》等在《湖南日报》上先后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