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民写给美好未来的一封情书。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来一点,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23日,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被首次提出。一个“借”字,既有伟人充满智慧的构想,又给南北双方留有商量的余地,自此拉开了南方与北方惺惺相惜的爱情之旅。人们不断探索,一代接着一代干,赓续着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事业。
50个春秋,水利和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跋山涉水,勘探勘测大江大河,优中选优调水线路,从青丝到白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南水北调蓝图。
50个春秋,他们执着理想,坚定信念,无怨无悔,从风华正茂到老骥伏枥,以饱满的热情书写着这封情书,夯实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基础。
50个春秋,24个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参与,6000人次的知名专家和院士献计献策,100多次思想碰撞的热烈研讨,50多种南水北调规划方案比选,回答着未来天河的细枝末节,最终形成总体布局“四横三纵”的鸿篇巨制。
为了这片多情的土地,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对国家爱得深沉的共产党人奋斗不息,以科学的严谨态度,扫清了前期工作中的一道道障碍,2002年12月23日,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南水北调工程是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篇章!这一刻,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热情被点燃,具象到了南水北调工程如何屹立于千里沃野之上的火热实践之中。
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写给江河湖泊的一封情书。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自此,南水北调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南水北调工程是涉及全局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有工程建设、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征地移民、文物保护,还涉及铁路、公路、航运、电力、通信等专项领域,每一项工作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
只要参与任何一个环节,就是无上光荣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这不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更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个人,面对无处不在的挑战,他们相信只有历经磨难,才能体会胜利果实的甘甜。
“一切艰难困苦也阻挡不了我们奋勇前进的脚步。”工地的夜深了,他忍不住给远方的爱人写信,“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不仅是千秋伟业,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工程,建设它就是完成一个一生都值得骄傲的作品!
东中线一期工程涉及地域范围之广、建设任务之艰,举世罕见。工程建设必须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河南、湖北举全省之力,妥善安置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34.5万人,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刘峙清、马有志等二十余名移民干部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无限忠诚。
东中线一期工程这两条流淌在祖国大地上的水脉,既有从长江取水,通过13个梯级泵站提水让水往高处流的异想天开、自信自强,也有加高丹江口大坝,利用水的自然落差让水往低处流的奇思妙想、磅礴大气。
南四湖是“酱油湖”,膨胀土是工程施工的“癌症”,大型泵站工程关键技术必须取得重大突破,中线穿黄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还有世界首次大管径浅埋暗挖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等一系列挑战,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无论什么时候,中华民族都不缺乏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工程建设者自力更生,开展技术攻关,相继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63项新材料、新工艺,110项国内专利,确保了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工程质量总体优良。
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多渴望,就有多么强烈的责任心!12年的漫长岁月,他们夜以继日,在北方大地上挖呀挖,一个个渡槽长龙卧波、一条条隧洞穿越大河两岸、一座座泵站巧夺天工、一条京杭大运河穿针引线,挖出两条如巨龙般的蜿蜒长渠。
2013年11月15日、2014年12月12日,东中线一期工程相继正式通水。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此生创作的最好作品!他们以实际行动回答了什么是献身、负责、求实和创新的时代命题。
南水流过为它精心衬砌的蜿蜒渠道,如同流进工程建设者的心房,那一刻,他们彻底醉了,他们尽情享受日思夜念换来的厚重幸福,“想大吼一声,冲天一喊;想饮一杯烈酒,高歌一曲。”
工程建设者不辱使命,建成并如期通水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真正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苦难是天上的星月,照见人间细小的碎裂。”这些平时有泪不轻弹的男儿,此刻不约而同地想大哭一场,“风沿着渠道,吹过水污染防治水质蝶变的调蓄湖泊,吹过生态保护涅槃重生的水源地,吹过关山和日暮,最后吹到比雪更远的家乡。”(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