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科技日报》发布长篇通讯《南阳师范学院团队:科技赋能生态安全和水资源保护》,深度解读我校流域生态安全团队20年久久为功,坚持护水,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打造“精准诊断—靶向治理—生态增值—智慧管控”全链条技术体系,这是我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一次“硬核亮相”,具体报道如下:


近日,在丹江口水库库区,170米水位线下,一片由中山杉、香根草和狗牙根组成的植被带随波摇曳。
这片看似寻常的植被带,凝结着南阳师范学院流域生态安全团队20余年的智慧——他们通过56种耐淹植物筛选和44种高程分带配置方案,将消落带植被覆盖率从31%提升至82%,年减少水土流失5.3万吨。
在南阳师范学院的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内,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兆进轻点控制台,水库水下30米的氮磷循环基因图谱实时显现。“我们建立丹江口水库的氮磷循环基因垂直分布解析方法,研发微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形成‘浮游植物一功能基因一微生物群落’多维诊断技术,为水源地生态健康精准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南阳师范学院流域生态安全团队带头人李玉英介绍,这一突破源于团队构建的空一天一地立体监测网,借助该监测网,团队能够利用卫星遥感反演藻类分布,使用无人机巡测污染源,通过无人船采集底泥样本。
南阳师范学院流域生态安全团队研发的低碳智能装备让库区百姓受益。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王宗华领衔研发的“三低”污水处理装置,通过光伏供电和物联网运维,将农村污水处理成本压降至每吨0.29元,能耗比传统工艺降低54%,,年碳减排40万吨。
此外,南阳师范学院流域生态安全团队还联合清华大学、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研发数字孪生平台,攻克了深水区流场模拟误差难题。2023年汉江秋汛期间,平台精准预演污染扩散路径11次,保障了京津冀豫1.14亿人用水安全。
近三年,南阳师范学院流域生态安全团队的技术在豫闽苏等地推广应用面积达6.5万亩,帮助农民增收1.24亿元,相关经验还被写人3项行业标准。
如今,南阳师范学院举全校之力服务国家战略,学院建成“国家南水北调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21个科研平台,打造“生态安全与水资源保护”省级特色骨干学科群,推动生态学、环境科学、农学、生物学、信息技术交叉融合。“从‘生态沟渠一生态塘一人工湿地一生物拦截带'四级阻控系统到数字孪生平台,我们始终以学科群建设回应时代考题。”该校副校长谢海泉说。
转载:9月17日《科技日报》 纸质版 第5版 《南阳师范学院团队:科技赋能生态安全和水资源保护》
9月11日《科技日报》电子版原文链接: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9/11/content_399079.html
我校南水北调流域生态安全团队以科技报道为契机,将持续保水、护水,让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河南方案”走向全国,同时以水源地高校的责任与担当与全球同行共护一泓清水!